<li id="n42h8"></li>
    <wbr id="n42h8"><legend id="n42h8"></legend></wbr>
  • <nav id="n42h8"></nav>
  • 立春是不是也叫作打春

    發表時間:2022-03-06

    立春是打春

    立春也叫作打春,打春也是立春節氣的一種習俗。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樣說的話,年頭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一樣的老?!毒┒硷L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后,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征。

    時間

    2018年2月4日05:28:25,農歷2017年十二月(大)十九,星期日

    2018年立春還是農歷的2017年十二月。自秦代以來,我國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新一年的四季也從此展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攝氏度至22攝氏度的時段。

    習俗

    1、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立春之日民間習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2、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涂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3、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野外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歷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游行顯威,前擁后擠,威風無比。并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斗趣,引人發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ZR120.com

    4、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愿之詞,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5、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


    猜你感興趣:

    1.立春算春天嗎

    2.2017立春詳細時間

    3.立春的傳說是什么

    4.2018年立春具體時間

    5.立春的由來

    擴展閱讀

    立春之后是不是就到春天


    立春后是不是春天

    從天文學角度來劃定春天

    一種說法是從立春開始就進入了春天。理由是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一般在陽歷的二月四日至五日,也正好處在春節前后的十天之內。但單以立春為春天的開始,并不符合天氣的實際情況。

    二是傳統的說法。我國農歷的春天,是指正月、二月、三月。并把正月叫做初春孟春,二月叫做仲春,三月叫做陽春。這種說法比較合乎實際。

    現代氣象學的春天規定

    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冬季過后氣溫回升到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在10℃至22℃的時段。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還是以平均氣溫為標準來確定進入春天的遲早更為科學。

    立春和春節的區別

    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養生

    1、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2、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3、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后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于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后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

    4、調暢情志養肝為先

    根據五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中醫認為肝氣升發,喜條達,主情志,因此立春養生首先是護肝養肝,而護肝養肝的關鍵就是保持心情舒暢,靜心養性,求得性平氣和,使肝氣之升發符合規律,防止肝火上升。要力戒暴怒,更忌心情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立春開始后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晨起散步,使形體舒緩,精神愉悅,胸懷開暢,孕育生機,這是順應春季時令、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

    5、緩步慢行不宜勞累

    清晨早起,信步庭院,閑散和緩地緩慢步行,是順應春季氣候變化特點的有效保健方式之一。散步宜緩不宜急,緩步而行,全身放松,手臂自然擺動,手腳合拍,呼吸和諧,心怡神悅。散步不必拘于形式,應以個人體力而定速度之快慢,時間之長短,隨其自然,不宜強為。活動應以勞而不倦、略微汗出為度,避免大汗淋漓,耗氣傷陽。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保健功法也是適宜的鍛煉選擇。


    2025年是不是有兩個立春真的嗎


    2018年是否有兩個立春

    2018年只有一個立春

    陽歷時刻:2018年2月4日 5:28:25 陰歷日期:臘月(大) 十九 星期日

    立春后給孩子補充營養方法

    1.對這種糖果甜食說不:

    吃糖過多會影響體內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積,還會影響鈣質代謝。一些專業人士認為,吃糖量如果達到總食量的16%~18%,就可使體內鈣質代謝紊亂,妨礙體內的鈣化作用,影響長高。另一方面,營養學術語中有虛卡路里的說法,即毫無營養的熱量。過量飲用含糖分多的飲料,會擾亂消化系統,以致影響正常進食,造成營養不良。

    2、吃飯時少喝水:

    吃飯時喝很多水會沖淡胃中的消化液,妨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飯前喝水會降低食欲,所以要盡量避免。而飯后喝適量的蔬菜湯或牛肉湯等,會對長個有利。

    3、細嚼慢咽:

    快吃食物會給胃增加負擔,導致消化吸收障礙,甚至引起胃腸疾病。

    4、含鹽分高的食品要盡量少吃:

    各種腌制食品和香腸,以及熏肉等鹽分較高,又是熏制食品,對胃腸黏膜有較大的刺激性,而且這類食品中維生素含量很低,對孩子成長也不利。

    5、碳酸飲料要少喝:

    偏愛飲用碳酸飲料的兒童有60%因缺鈣影響正常發育。特別是可樂型飲料中磷含量過高,過量飲用導致體內鈣、磷比例失調,造成發育遲緩。

    6、飯后休息一小時左右:

    飯后讓大腦和全身都休息一下,對消化系統的正常運轉是很重要的。

    7、拒絕垃圾食品的誘惑:

    油炸食品、膨化食品、腌制食品、罐頭類制品由于在制作過程中營養損失大,又使用了各種添加劑,如香精、防腐劑、色素等,雖然它們提供了大量熱量,但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卻很少,長期食用這類食品,可導致兒童營養不良。

    立春時節養生注意事項

    注意保暖

    立春之際,冬去春來的轉折期,是由寒向暖過渡的時期,冬季尚未完全結束,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這時候氣溫變化大,一旦氣溫下降,而又過早減掉冬衣,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比如病毒性感冒之類的就會多起來了。

    防止舊疾

    要防病保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春季疾病開始發生和流行,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

    起居養生

    立春之后是萬物開始復蘇,陽氣開始升發的季節,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早睡早起,放松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戒怒戒躁,順應春季肝氣升發的特性,使氣血和暢,做到樂觀向上的好心態。

    適量運動

    此時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各種不適容易趁虛而入,應加強鍛煉,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質,但不易劇烈運動,大汗淋漓,可以適量做些不劇烈的鍛煉,比如散步、瑜伽太極等。

    注意護肝

    春天的時候,氣血從里面往外調動,在這時候應該注意養肝,中醫認為肝主情致,因此此時主要是護肝,注意對肝臟的調養,防止肝火上升,擁有良好的好心態,保持心情舒暢,有利于疏肝理氣。


    猜你感興趣:

    1.關于立春詩詞12首

    2.關于立春祝福語有什么

    3.2018年立春具體時間是幾月幾號

    4.2017年立春具體時間是幾月幾號

    5.2017會不會倒春寒

    6.2017立春時間

    2025年立春幾點打春


    2021年立春打春時間:

    公歷(陽歷):2021年2月3日22時58分39秒

    農歷(陰歷):2020年十二月二十二,星期三

    開始時刻:2021年2月3日,22:58

    結束時刻:2021年2月18日,18:43

     立春典籍記載

    立春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東風解凍。凍結于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立春” 不是春?!傲ⅰ?是 “將要” 的意思,雖然不是,但是快了。常言道:打春別歡喜,還有四十冷天氣。 “春寒” 也是很冷的。因此,不要因為立春到了,就忽略了氣溫的變化。

    立春后穿衣原則:“春捂”四大標準

    ①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研究表明對兒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②溫差:日夜溫差大于8℃是捂的信號

    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涌動,“花開又被風吹落”,讓你回味冬日的肅殺。面對溫度百變的春天,父母應得隨天氣變化為孩子加減衣服。而何時加衣呢?現在認為,日夜溫差大于8℃是該捂的信號。

    ③時機: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

    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最明顯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晚了則猶如雨后送傘。

    ④持續時間:7-14天恰到好處

    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但是減衣不能太快,否則會出現沒“捂”到位的現象。怎樣才算到位?醫學家發現:氣溫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適應。減衣過快有可能會讓他們凍出病來。

    2021年立春幾點打春相關文章:

    国产亚洲精品俞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