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n42h8"></li>
    <wbr id="n42h8"><legend id="n42h8"></legend></wbr>
  • <nav id="n42h8"></nav>
  • 節日祝福網

    超然臺記讀后感

    發表時間:2025-01-20

    超然臺記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12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優秀讀后感2000字(精選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1

    《局外人》乃加繆的文學黎明的第一道燦爛的光輝,前言里是這么評價的,而且對這部作品評價極高。

    看了書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后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薦語都覺得如雷一擊,劈到心坎兒里去了,佩服別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力。

    這部作品呢,如譯者柳鳴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對人性的殘殺度,是法律機器運轉中對人性、對精神道德的殘殺。而”我”在這一場對”我”的審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態度讓”我”成了這個社會的局外人。我對這本書比較感興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種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態度。真實地把握著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于自己。

    讀到”我”對那曾經屬于自己現在已經不屬于自己的生活的氣息的感知與懷念時,非常感動。對”死”的探討我想我是沒讀懂作者的意思?!奔热欢家溃趺慈ニ?,什么時間去死,就無關緊要了,這是顯而易見的。”這里跟”上帝已經死了,宗教已經破滅?!钡年P系是什么?是不是以前的人,生以宗教信仰為追求,以信仰上帝為其人生價值的實現?所以以前追求的意義沒了,那么”生”便不值得再做探究,該考慮的便是”死”的問題了?

    這樣,“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義?對于“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吧。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2

    若秉局外者觀,遑論人,事物言語都不可道斷。

    蘇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尋不見了,連蝦侶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時間長河中,滌出幾個字給后人照鑒。巧在眼下正看歐麗娟解紅樓夢,提到——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在紅樓的哲學和價值觀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自然是能得到了和當下契合得緊,追求自由愛情的寶黛形象。哪知滴盡辛酸淚的冊頁中,只是傷心事,未詠兩人情。倘如窺史料手稿便可云云,當真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蘇東坡了。

    《蘇東坡傳》不是蘇東坡的生平,而是史學家的研磨和坊間高墻之外的民眾話余?也不是,而是文學家的贊美拌著史料澆筑的墓志?也不是,而是躺在書頁中的點橫撇捺?也不是,它僅僅是林語堂寫的象罷了。一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么我讀《蘇東坡傳》在讀些什么?

    我讀出的是他曠達的笑容,他的剛正與悲天憫人,他神采奕奕揮手,他兩臂生風,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見本心。說千道萬,此刻,我也僅僅在寫我心中蘇子的象。

    《蘇東坡傳》大體是順著蘇軾人生軌跡來鋪墨的,拿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夠也沒有意思。我們只需知道那個年少成名的蘇軾和中年發跡的蘇洵,還有蘇轍三人帶著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處沿用原書的用詞,京都指京城)。這樣說似乎對于子由來說不太公平,似有此人無關要緊之意??商K軾一生的波瀾中,子由都不止是個岸邊路人,他也時常投石入水、蕩起漣漪,說蘇子不可不說蘇轍。他們之間的兄弟友愛與以后順逆榮枯過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蘇子一生歌詠的素材。但此處先按下不表,首要,說蘇子絕不可不說的,是才華。

    填一首《南歌子》來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東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發、好兒郎。

    沽酒京南鋪,直言殿上皇。滿袖瀟灑語輕狂,梳攬碧湖梅寺、在蘇杭。

    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我批:東坡可占十中之七。雛鳳清于老風聲,子由也在兄長墓志銘上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敝袊鴤鹘y的文人藝術中,似乎是融為一體的存在。善詩詞歌賦者多通音律繪事,善繪事者多通書法。這是極為具有包容力和多發展方向的中國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而蘇子又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與文人來說,幾乎同高山神云。他的才華并他的瀟灑,那是可直沖云霄的氣象,聲名在外,自然是官場上敵對勢力一派的眾矢之的。自請離京,遠走他鄉,他鄉卻是第二鄉,才成就了如今的杭州。

    說蘇子不可不說的是豁達。他的一生縱然十分精彩,卻也是浮浮沉沉。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他眼里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被貶海南,海角天涯處,屋漏雨飄,流金酷暑之熱,折膠嚴冬之寒,冰蠶火鼠可以生,一呼之溫,一吸之涼。他說此間還剩得一幸,無甚瘴也。若我在此,不以頭搶地爾是好的。他就這樣如此地來以自身來說服天下人苦難算不得什么。再說蘇子不可不說的是為人,是為了人。心心念念的是黎民的存亡與痛楚,問其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提及為民奔走,杭州潁州揚州。他是百姓之友,即是奸臣之敵,他感性的疾呼天下蒼生,奈何!奈何......

    現在回到那里,說蘇子不可不說的,是蘇轍蘇子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坝酗L雨對床之思,兄弟團聚之樂。如果我們去評判一份人性的偉大。首先不看他對待父母兄弟,又該看什么呢?他們共度中秋,寄信對詩不斷,可以徹夜詳談,把酒言歡。在這本書里,兄弟竟無半分芥蒂產生,可謂兩心搖照,情比金堅。不知是真是假,還是林語堂的筆墨未到,那就權當做是真。他們家計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兒女,都是兄長幫忙婚配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蘇東坡寫的,可后人覺得這是寫蘇東坡的。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東坡滿身盡是。

    林語堂一本書也不足以描繪出蘇軾,更何況我這短短匆促抓耳撓腮的千余字。只當是七拼八湊,胡言亂語,神骨難肖。

    填《臨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飄潑雨,北風卷得細殘。浮華平生躊躇漫,夢中同蘇子,相見倚雕欄。

    難言多為蚍蜉事,何不換了笑談。徑前飛花馬蹄歡,青山滿目是,此去不須還。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3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并沒有發現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節弄得昏昏欲睡。于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老師說下周一律收齊。為了屆時的作業,硬著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從一開始的一目十行到后來廢寢忘食的細細去讀,才發現吸引我的是蘇東坡的那種大者所擁有的智慧,他那時間和空間都無法阻擋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語堂那種平實的筆調,讓這種魅力在字里行間濃烈的發散著。比起看書時候的萬千思緒,真正到下筆卻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這樣一個高大的人。林語堂的序里是這樣寫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這是蘇軾用來自勉的詩句,有這樣的詩句作鋪墊,但在我們領教了蘇軾的天才和博學后,還是免不了的驚訝,隨即就是無法言喻的崇拜。官場上的蘇軾仍是一個智者,但卻不是一個勝者。在那個黨羽之爭那個膨脹的年代,兩黨之爭,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圓滑,多的是沖動和嫉惡如仇的正直,當然,為了這種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沒有使他逃過一些牢獄之災。對于這些所謂“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這樣一個樂天派而言總是嗤之以鼻“如蠅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過多少蒼蠅之后,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性格除了讓他自己大呼“我真是無可救藥”之外,也不免讓人察覺他的可愛。蘇軾是幸運的,有一個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處處幫助他的皇太后。這種幸運或許也是他晚年悲涼不幸命運的導火線。蘇軾的晚年是寂寞的,“夜涼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種花。棋罷不知人橫世?!奔词惯@樣,或許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懂得知足常樂,他是滿足的。而喜歡他的卻為他暗暗不平,為官清廉,為百姓謀福謀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貧如洗。這是他的不幸?還是上天的一種公平。他也許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別人耗盡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蘇東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半點功夫。

    蘇東坡在宋詞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沒有人否認過,大家都對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使李清照說蘇軾的詞不成調,也沒有律??蛇@些都不影響他的地位。

    蘇東坡是一個天才,是一個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的天才。引用別人對于蘇軾的評價結束我想說的話。 “每每讀到有關東坡的文字,心是凈的,也是靜的。東坡給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一首詩正好作為寫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東坡這樣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遠。在浩瀚史卷中,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擁有豐富的一生?為人處世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曠達超然?領悟生命有幾個能有他的心智和性靈?檢索命運有幾個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他是一個偉人,留下了曠世奇才,體現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個凡人,任憑世俗塵埃掩蓋;他是現時的石,后世的玉。”

    成語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如:《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庇秩纾耗阆胨麄冞@朋友之樂,盡可不言而喻了?!濉Ⅸ槨独蠚堄斡浝m集》第一回

    成語挖空心思:比喻費盡心思,想盡一切辦法。如: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二十六回:“今此賊挖空心思,用到如許密計,圖我安如泰山之鄆城?!庇秩纾豪鐔枴妒洝肥鞘裁?,文天祥是那朝人,全用不著自己來挖空心思做,一做,倒糟糕。——魯迅《花邊文學·考場三丑》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4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于“荒謬”的觀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于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于衷。《局外人》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開始,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小說以這種不動聲色而又蘊含內在力量的平靜語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爾索。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系,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饒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為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說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為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系聯系在一起。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5

    喜歡蘇東坡,甚于詩仙李白,也甚于詩圣杜甫,所以對有同樣感受的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平添親切感,從《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而到《蘇東坡傳》,多次閱讀,愛不釋手。

    推究起來,收獲幾何,恐怕不是篇把讀后感所能盡言。閱讀本身是快樂的。將閱讀所得內化成精神養分,進而收獲生活態度、思維方式、處事習慣乃至點點滴滴,是我閱讀的真正意義。

    少年時代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沒來由地會熱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樣是風流人物的蘇軾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國、神交公瑾,與英雄風云際會,卻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幾多豪壯,幾多遺恨。而今再吟“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卻不免塊壘在胸?!o無數讀者無限閱讀快樂的人,他所歷宋朝的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但他卻屢遭貶降,甚至受到逮捕,“烏臺詩案”令他忍辱含垢,險些喪生。千載相隔,依然讓人有心痛的感覺??闪终Z堂先生卻了解,他說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于是這部《蘇東坡傳》,猶如佳釀,消融了我心中的塊壘,讓“痛”變成通,通暢、通達、通泰!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并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歡他的緣故。

    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于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

    現在我最為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波途中遇雨》: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蹦阍跄懿灰鈺L雨過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是一種境界。不過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蘇東坡異??部赖囊簧?,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余情!經萬古流不盡!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6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蕓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說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蕓。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于,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于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說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為他人所譏諷。他們并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范,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作文5000網 Zw5000.Com)

    那么,沈復筆下的陳蕓是否僅僅只是陳蕓而已?其實不然。陳蕓,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蕓見了一位歌妓而發癡,換上男裝與丈夫出游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著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蕓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鬢斑之時去游歷的名山。可那個時代是與現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蘊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為她是癡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蕓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陳蕓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說,但定是與陳蕓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系。作為家庭的“異類”,陳蕓難免鶴立雞群,并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奮學習,為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7

    中國人對蘇東坡的喜愛程度,林語堂概括的最為精準,“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蘇東坡傳》,是一個才子為另一個才子所作的傳記??梢哉f,蘇東坡是林語堂的偶像,是林語堂的隔代知音,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欣賞、仰慕,最終凝結成了這部傳記名著。《蘇東坡傳》以蘇東坡成長軌跡為線索,分為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四卷,考據嚴謹,事例翔實,語言生動幽默,仿若林語堂穿越了時空,隱身于蘇東坡身側,一一記錄著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樂而成文。同時,這部中國古代名人傳記的寫法有別于他,林語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國門,作品以英文寫就,目標受眾是西方讀者,后由學者張振玉譯為中文,堪屬名著名譯,讀時別有一番趣味。林語堂是了解蘇東坡的,旅居海外之時,身邊相伴的是有關蘇東坡的以及蘇東坡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靈對話,神交已久,經典傳記順理成章一氣呵成。蘇東坡曠達、豪邁、灑脫,林語堂的筆調也是輕快的,即便是蘇東坡跌至仕途低谷,傳記的筆觸也不曾灰暗。

    蘇東坡天賦才氣?!皷|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薄笆看蠓虿荒苷b東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此語為當時雜記記述,由此可見東坡才氣地位。蘇東坡說,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稱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绷终Z堂也道,杰作之所以成為杰作,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自肺腑的“真純”,還在于文學所給予讀者的快樂上,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東坡創作時自得其樂,其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也帶給我們太多的愉悅和歡樂。

    蘇東坡處世曠達。東坡一生的.宦海生涯,幾遭貶謫,飽經憂患拂逆,均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變得尖酸刻薄,古今中外,與其相似之人可以說再難找到第二個。在貶謫期間,東坡仍開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關心千里荒旱、流離餓殍。在政治上,他從不站隊,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不移,所以他一生政壇坎坷不達也就不足詫異了。蘇東坡處世“對事不對人”,他會因事發怒,卻不會恨人,聽聞自己的仕途克星章被貶謫的消息時,他寫信對雙方的親戚黃實說:“子厚得雷,為之驚嘆彌日。??档仉m遠,無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穩。望以此開譬太夫人也。”此種襟懷,正如他對子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蘇東坡情深義重。東坡對生命中的四位女性用情至深。初戀系其堂妹,慈孝溫文,因二人同姓聯姻無望,至晚年流放在外,聽聞堂妹逝世,東坡“心如刀割”;流放歸來途經堂妹墳塋所在,雖身染重病仍掙扎到墳前致祭,第二天,尚面壁而臥抽搐哭泣。發妻王弗聰明能干,務實際、明利害,有知人之明,東坡事事多聽從妻子,可惜王弗二十六歲病逝,妻死后十周年,東坡作詞《江城子》悼念,其詞凄艷感人: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妻亡三年多后,東坡續弦王閏之,閏之系王弗堂妹,秉性柔和,遇事順隨,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東坡誓言生則同室,死則同穴,閏之死,東坡親寫祭文,十年后,子由將她與東坡合葬。東坡貶謫黃州期間,收朝云為妾,朝云聰明活潑有生氣,是東坡的紅顏知己,據傳,東坡曾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有說“一肚子墨水”,有說“一肚子漂亮詩文”,東坡都搖頭說“不是”,最后朝云說“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遂大笑。東坡對弟弟子由的深情也非比尋常,在宦海浮沉的順逆榮枯過程中兄弟手足情深,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于夢寐之間,寫詩互相寄贈以通音信,因為子由,蘇東坡寫出了那首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蘇東坡幽默達觀。東坡一生窮達多變,卻容易接受哲學達觀思想的安慰,自謂陶潛是其前身,與自然渾融一體,寧靜滿足。被貶黃州期間,曾于雪堂墻上門上寫下“警言”:出輿入輦,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后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卻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弊钅荏w現其達觀人生哲學的,應是他貶謫到海南的日記: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蟻抱草葉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蟻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見爾!”小蟻豈知瞬間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與諸友人小飲后記之。

    人生的況味,總能在某篇東坡詩文中尋就。傳言蘇東坡是文曲星轉世,每當仰望星空,我都愿意相信星宿也有輪回,譬如東坡愛好陶潛詩,林語堂直言偏愛蘇東坡,他們所偏愛的都是他們隔代的知己,是文曲星一次次的轉世為人,如今離世經年的大文豪們已化身天幕上的星辰,調皮的注視著一代一代的后人,在他們作品的營養下,走出迷茫,走過彷徨,成就最好的自己。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8

    《浮生六記》全書僅兩百余頁,網羅譯文與原文。說是六記,其實只需四篇,議論的都是糊口細節、交朋結友、游山玩水之類的事。初讀時我很訝異和洽奇,就如許一本議論糊口細枝末節的書,為什么能從清代傳布至今,兩百余年來被無數文人騷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書中沈復的妻子——蕓這小我物所吸引,林語堂說她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心愛的女人”其實是不為過。

    蕓出生伶丁,四歲失怙,依靠一雙巧手給人刺繡維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書。雖然身世不好,但蕓聰明有情趣,自學認字,會吟詩為難刁難,在身為文人的丈夫面前,還能時常對詩人、詩句作出不俗評價。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大多困在閨閣之中。而蕓卻對外面的世界非常獵奇,敢女扮男裝隨丈夫外出看廟會,也敢單獨乘船夜會要出遠門的丈夫。

    沈復愛好養花養草、擺弄盆栽,好交朋結友、游山玩水。蕓不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輔佐。蕓說沈復的插花兼備風晴雨露多般妙處,可謂精神入神,只是畫畫里頭,有草蟲之法,何不師法。于是,她便找來螳螂、蟬、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還清算一下蟲腳:或者抱開花梗,或者踩著葉子,有板有眼。沈復與伴侶出門嬉戲,苦于沒有熱食,掃了喝酒吃茶品茗的興致,蕓便雇來賣餛飩的擔子一起出游,溫酒熱粥,還不消本身脫手,比當代人野炊還高級。難怪沈復說世上再也沒有如斯會意的女子。

    蕓對待尊長很恭敬,對待下人很溫順,天天見日頭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復不肯起床,還取笑她。蕓卻說不想公婆說新娘懶惰。蕓由于能念書寫字,公公便讓蕓擔任寫家里的手札。后來由于婆婆關系,蕓讓公公誤會。蕓甘愿本身受誤會,也不肯在婆婆那兒那里失了歡心。

    蕓的啞忍與她缺乏呵護的童年有關,她的舉動在如今看來大概有些懦弱,但連系那時的時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貴在于風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來通文辭、善言語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癡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時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蕓的身上,竟無邪未鑿地湊成了一體。沈復家境中落,他們夫妻的日子良多時辰過得非常貧苦,但在這貧苦困難之中還能過出文藝清雅、暖和明媚來,里里外外無不是蕓的光華。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9

    蘇東坡,本名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東坡先生”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歐陽修曾這樣評價青年時的蘇東坡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三十年后,無人再談論老夫。”他的話果然應驗,蘇東坡死后的十年之久,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都討論蘇東坡,即使當時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閱,也有人冒險暗中偷讀。“東坡先生”文章縱橫恣肆,詩詞題材廣闊,清新豪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譽。

    《蘇東坡傳》分為四部分論述其一生: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和流放歲月。“東坡先生”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從詩詞中,就可以體會到他為人樂觀開朗,灑脫坦蕩,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去對待人類間的悲歡離合與自然現象中的月圓月缺;在《江城子》中纏綿悱惻,深情告白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當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為杭州通判,在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緒于湖光山色,為自己解脫苦悶,表現出淡然曠達和隨意而安的人生態度;“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暮年,依舊壯心不已,直抒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在他的詩詞中還能看到與弟弟轍倆人之間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順逆榮枯過程中,兄弟二人憂傷時相互慰藉,患難時相互扶持,時時互贈詩文以表思念之情。轍為人處事冷靜機敏,穩健實際,軾意氣風發,倔強任性,經常向兄長忠言相勸,兄長頗為受益。軾對轍而言,不僅為兄為同學,更是良師。他寫過一首詩:“我少知子由,天姿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鞭H也在兄長的墓志銘上說:“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而父蘇洵深沉嚴肅,對事對人從不通融假借,正好將二子隨時勒抑,不得奮鬣奔馳。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三人經常吟詩作對,相互學習,其樂融融!這份真摯的父子兄弟情也成為了“東坡先生”日后仕途失意時強大的精神支柱。

    東坡先生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在逆境中越挫越勇!處逆境而自強不息令人敬仰。其一生輕松愉悅,壯志凌云,才氣縱橫不可抑制。一時驊騮長嘶,奮蹄蹴地,有隨風飛馳,征服四野八荒之勢。但也頗為坎坷,也許他的才華令上天嫉妒,于是給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這一路的艱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藝術的巔峰,終成時代的大家?;厥淄ィ毤毱穪?,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礪他的意志,豐富他的人生,激蕩他的思想,更加凸顯他品性高尚與人性的光輝!

    東坡先生是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的數次流放讓他更加接近那些平民的生活,體會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處的時代接近北宋滅亡,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圖自己利益、沉溺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的人。東坡先生雖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孤身一人,難以與龐大的政治團體抗衡。但這并不代表他會喪失為百姓服務的信念,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糧救濟因洪澇造成的饑荒。他心懷天下蒼生,為官一方,令后人敬仰傾佩。

    他是詩人,是散文家,是畫家,是書法家,是美食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佛教徒……東坡先生是個說不盡也道不明的人?;刈x此篇,自恨讀書尚少,孤陋寡聞,未能將滿腹崇敬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未能將對東坡先生的愛慕敬仰之情寫于文中。這本《蘇東坡傳》僅是認識東坡先生的開始,來日方長,我會更多地接觸東坡先生的詩文,繼承他的思想,像他那般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在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與考驗灑脫淡然,在順境中順其自然??偠灾弥谷?,矢之淡然,爭其必然。努力做一個正直有為、積極進取的人民警察!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10

    向來相信緣分,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而且人與書之間亦如此。中學時代,語文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另一本像是《朱元璋傳》。當時的反應是我怎么可能對這種書感興趣呢?!遂不以為意。然而喜好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隨著知識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你會自然而然的對一些東西產生興趣,甚至是以前不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蘇東坡傳》。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學于此。期間與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蘇堤的南端,旁邊即是蘇東坡紀念館,遂進去參觀。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語堂的話深深的吸引了我。話是這樣的: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看完這番話,很有共鳴。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嗎?活的瀟灑自在、灑脫率性,做著各種各樣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靈,做著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懲惡揚善,有強烈的正義感,有著知識分子階層的悲憫情懷和極高的道德修養,不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樣的人生,堪稱完美!

    之后與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蔥蔥的蘇堤之上,堤上有六個拱橋,甚是美觀。一千年后還能享受到蘇東坡提供給我們如此的雅致的環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偉大,對他的崇拜也劇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猶豫的把《蘇東坡傳》給買了下來。

    看完后,確實是本好書,對自己很有啟發:人生還可以這樣有趣,原來心靈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時也進一步明白了應當怎樣做人。林語堂先生,這位學貫中西,兼具西方浪漫與東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優美的文筆把這位極為有趣惹人喜愛的文壇巨匠活生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回味無窮!

    下面就簡單的說說自己的感悟:

    首先,蘇東坡是一個讀書人,而他對人對事的態度則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清高—你們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們玩呢—而是變得更加包容,更加隨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種對這個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對萬事萬物的包容?!拔嵘峡膳阌窕蚀蟮?,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蘇東坡的這句自我評價可以說是對此意一個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國著名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經典的詩《如果》里面也寫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卻拒絕隨波逐流;或與王者同行,卻不忘,庶民本色……可見,在這個話題上了東西方思想巧妙的達到了統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這個道理蘇東坡可以說是踐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貶到偏遠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臺記》中所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藍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橋、星辰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蘇軾眼中只要它們隨機的自由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擁有發現美的眼睛關鍵要有一顆美妙的心靈,讀完蘇軾的文章往往會情不自禁的拍手稱妙,寫的這么美,這么妙,驚嘆其心靈之如此美妙!所以蘇東坡文章的魅力不僅在于文筆,更在于其心靈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靈優美,最關鍵的是要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一顆心無雜念的孩童般的心靈。蘇軾無疑全都具備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過人的才華—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東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蘇軾是把這兩點結合并發揮到極致的。

    一顆美妙的心靈還不足以成就蘇東坡的成就,他的樂觀豁達的心態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語堂對他評價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歷盡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會一蹶不振,但蘇東坡終非常人。對他來說生活是要繼續的,遭遇挫折更要樂觀的面對生活,更要積極的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既然官場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別的地方尋找成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隱士般逍遙自在的生活:散步、讀書、耕種、釀酒、與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寫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著呢,生活終歸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發掘和經營。

    在我看來,正是由于蘇東坡有一顆孩童般的心靈,使他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靈才能如此美妙,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真性情的人。樂觀豁達的心態,使他樂觀的面對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過人的才華和極高的道德修養,一個名垂千古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的蘇東坡也就不足為怪了。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11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歡上了蘇東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桔綠時”、“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弊屛矣赂颐鎸Α敖處熧Y格考試的失利”,最后卷土重來,再次大膽追求夢想。

    讀林語堂的《蘇東坡》,開始只是因為喜歡蘇東坡,想通過此書欣賞到蘇子更多的精彩詩篇。對作者林語堂卻是一無所知。沒想到,大師林語堂+大師蘇東坡,這一結合,簡直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傳世佳作《蘇東坡傳》便誕生了。

    《蘇東坡傳》被譽為二十四大傳記之一。林語堂在美國用英文完成了這部著作。正本書用白描的手法,介紹了蘇東坡的生平點滴,盡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蘇子的形象顯得更真實,更偉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蘇東坡的無比的仰慕與敬仰。

    我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向著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極高的王國維,可是這幾位作家終因只向往美好,而無法承受現實生活的殘酷,自絕于塵世。蘇東坡一生命運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流放地度過,但是,蘇東坡依然樂天、活得瀟灑自在。

    林語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與蘇東坡極其相似。而且林語堂與蘇東坡就連“個人情感”都極其相似。在書中得知蘇東坡一直暗戀他的堂妹,卻由于是同屬一個姓,有悖常倫,而無法大膽追求自己的所愛,這位大才子,敢于對皇帝說不的蘇東坡,在倫理面前低了頭,把那一腔的戀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還傾心為之寫詩悼念,痛心不已。林語堂也有一位思戀一輩子的女人,八十歲那年,他在《八十歲自述》里寫道:“我從圣約翰回廈門時,我總在好友的家逗留,因為我熱愛我好友的妹妹?!蔽液芟脒@樣來理解這兩位才子的“私情”:凡是大文豪,文藝家,他們都對美尤其懷有著一顆敏感的心,他們愛美,追求美,珍念美,美是他們創作的源頭。徐志摩在對林徽因的極致愛慕下寫出了《再別康橋》,林徽因為徐志摩寫出了《你是人間四月天》,這些不朽佳作美醉了多少后人。林語堂,蘇東坡,他們雖放蕩不羈,追求超脫,自由,但是他們更是對“愛”負責人的人!林語堂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蘇東坡的奇才并不是單單指他寫有“大江東去,浪淘盡風流人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ⅰ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等千古名句。蘇東坡年少中第,揚名天下,仕途之路卻走得非常艱辛。他的清醒與堅持,導致他被困于黨爭,頻遭貶黜。然而他卻在寫給弟弟子由的信里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用貶官的經歷來總結自己的一生,這是一種超然的自嘲,更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蘇東坡跟大多數被貶的詩人不一樣,他每次遭貶,總能在被貶地活得有滋有味,被當地的黎民百姓愛戴甚至是崇拜,因為他始終沒有唉聲嘆氣,沒有抱怨懷才不遇,而是積極投入生活,為百姓排憂解難。在杭州任太守時,短短的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統、醫院等公共健康和衛生方案,疏浚鹽道,修整西湖,熱心賑災,造福百姓。在此留下蘇堤:“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瀲滟晴方好。總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北绕鹄畎椎摹盎ㄩg一壺酒,對影成三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钡牟坏弥臼遣皇歉鞓罚谐删透心??

    蘇東坡絕對還是一個時尚達人!別以為現在練瑜伽,跳廣場舞就很時尚,人家蘇老早在九百年前就開始琢磨瑜伽術與養生術了。他在被貶地勤練瑜伽。他說他控制呼吸,大約脈搏跳五次算一循環,吸、停、吐的比率是1:2:2。他像一般的瑜伽修煉者,計算自己的呼吸圈,還說自己的有一段時間呼吸控制吸氣吐氣的比率規則完全自動化了。這該是一位多么前衛可愛的讀書人呢!

    林語堂說:“讀蘇東坡的生平,我們一直在追察一個偉大思想和性靈的人生足跡,而他只是在塵世上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暫的印記。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憶,但是他卻為我們留下了他靈魂的歡欣和心智的快樂,這些都是萬古不朽的寶藏?!?/p>

    我想說:“作為教師的我們,都來讀讀蘇東坡吧,一定會挖掘到你意想不到的寶藏的!”

    超然臺記讀后感 篇12

    沈復書閑情,堪稱一絕也。余早時亦附庸風雅,植花、養魚、觀畫、飲茶、聽琴、玩石、品風、賞月,無一不嘗,且津津樂道,自作文章,不期數十篇,結集而成書。然讀《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方知余皆淺嘗輒止,不能比其十一?!陡∩洝窌梆B花、造園、盆景、書畫、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書飲茶,于書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數行,已令吾輩傾倒。吾嘗飲毛尖、觀音、普洱等茶數十種,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讀蕓娘置茶葉花心,荷經夜含苞,明朝復取而飲,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紙而來,裊裊如縷,不絕于口舌心目。余醉處非此茶之香,乃蕓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飲茶之意,非在味之濃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頤書荷,已贈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單增其味,亦增其高潔也。是茶飲之,方得飲茶之真義。余非茶不嘗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蘭,是真知蘭也,且有上品之蘭,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動余心者,乃其蘭逝后,再不植蘭。為愛蘭也。余亦曾植蘭數棵。然不善養,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購新蘭。雖亦嘗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葉之形,較之三白,終非真愛。

    與三白相類,余亦喜觀花,嘗購瓶數枚,欲插花于瓶以賞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無疾而終。余喜石,藏靈壁數枚。某日興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樹,然余之花盆皆陋,亦無心購精美者,遂不倫不類。三白與蕓娘皆盆景也。不獨其制之,賞之,盆景碎落之時,二人亦泣之。余讀之感喟,不獨余未嘗因景碎而泣,亦喟無有與余共泣者也。

    蕓娘非能與三白共泣,亦能與三白共樂。三白每與友聚,蕓娘皆拔釵沽酒,助其興也;亦能妙思制蟲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攤販為其游賞烹茗置飯,若置宅于春野。蕓亦擅不費之樂,于儉省之途,謀日常之雅,更謀雅興之酣。尋常女子不能為也。

    近之文人林語堂謂蕓娘國之文史中,最可愛之女子。余思語堂亦不得此類女子,故頌之。不止語堂,余思國之文人必皆然。蕓娘比今人之謂紅顏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蕓娘為侶,乃其閑情之源。又因蕓娘相伴,其閑情又非獨閑情,乃融俗世與雅意于一,以心養身,以閑養情,以雅養常,是謂西人海德格爾言之“詩意棲居”也。

    国产亚洲精品俞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