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詩
發表時間:2025-04-25端午節的詩(精品十篇)。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端午節的現代詩歌,歡迎閱讀。
端午節的詩 篇1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代·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競渡歌》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代·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節的詩 篇2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日詠盆中菊》
清代·顧太清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六幺令·天中節》
宋代·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端午節的詩 篇3
歷史的時空浩浩蕩蕩,風云席卷,延續了幾千年!
千年風雨滌蕩著民族興衰,榮辱不屈,書寫著傳承的詩篇,
那是古老的國度一脈相承,恒久不變的優秀內涵。
那是華夏兒女共同戰天戰地,取得的光輝與燦爛!
而今,同樣的節日縱貫長空,卻歷經千年,
而今,同樣的血脈延續著那同樣的懷念。
每一年,在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日這一天,
粽香的氛圍中露出人們歡快的.容顏。
神州浩土之上,鑼鼓喧天,由東到西,由北到南,
喝彩聲中,龍舟健兒們熱火朝天。
嬉笑的孩童齊聚一堂衣著光鮮,
傾聽著老人口中關于端午節的淵源。
歷史的塵埃卷起無盡風霜,好似時空隧道在向我互換。
我再一次踩著前人的足跡,走向原點,
恍然間,已徘徊在了遙遠的汨羅江畔,
我向著江的對岸大聲呼喚,
卻看到了屈原那雙深邃的雙眼!
端午節的詩 篇4
今又端午
菖蒲與艾草在門戶上發著馨香
一個峨冠博帶的詩人
佩著長劍,通過千年后的奈何橋
挨家挨戶收集頂禮與膜拜
粽子綻香,雄黃酒飄香
醉醺醺的`詩人想起了自己的劫數
萬萬沒想到當年的懷石一跳
就跳出了一個端午
跳出了一個萬民朝拜的節日
楚懷王何在,頃襄王何在,鄭袖們何在
而我一個徘徊郁悶的詩人
卻與龍舟同在,香囊同在
與歲月同在,與日月星辰同在
哀民生之多艱者
為民請命者,為之上下求索者
百姓懷念他。就是死了
也放在心中永遠地給予祭奠
端午節的詩 篇5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民俗節日“端午節”,走過了浩瀚歷史的煙云,傳承著一種歌唱民族和愛國詩章的文化氣息,在風風雨雨的歲月洗滌中,如一道絢麗的彩虹,映照著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最早記載于《荊楚歲時記》,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端午節還有很多的別名,如“浴蘭節”、“女兒節”、“菖蒲節”、“天中節”等,都是和民間習俗有關的一些生活細節而來。
而“端午節”能在泱泱華夏流傳至今,最大的因素卻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偉大詩人——屈原。他的愛國憂民的情懷,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與意志,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首開新詩體——《楚辭》,后人將其與《詩經》并稱“風騷”?!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他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一部部文學瑰寶在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如日月輝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以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為己任。當他的祖國面臨滅亡的時候,他悲憤難捱,于農歷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案偠缮畋лd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p>
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肮澐侄宋缱哉l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唐代文秀《端午》詩歌讓人在節日的扼腕嘆息中多了一份懷念。唐代褚朝陽也有“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的詩句,深切地表達了人們對一代愛國詩人的尊敬與紀念。
而民間的紀念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逐漸形成了一種遍布全國的文化習俗。流傳至今的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等紀念活動。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江河蕩舟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故稱“賽龍舟”。而“吃粽子”,則是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演變為現在的每逢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敖鞘虬穑萜逊河?,風物依然荊楚?!币?。
“賽龍舟”和“吃粽子”,說明了中國人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著高度認同。因此“端午節”也是中華民族表達對優美詩歌、偉大詩人崇高敬意的一個節日。
感時懷古,撫今猶嘆!偉大的詩人雖然在行走在遙遠的古代,但他的從“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壯麗輝煌的詩篇,卻穿越的時空,以一個濃郁的民族節日的形式,與我們相連千秋萬代。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p>
穿越千古的荷風又吹過屈原故里,田野,麥黃杏熟,河畔,棕葉飄香。一個與詩歌有關的節日——“端午節”,又在疏疏的“黃梅時節家家雨”中向我們走來。
端午節的詩 篇6
端午日賜衣
作者: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作者: 江南靖士
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
端午日
作者: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臨江仙
作者: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屈原塔
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作者: 蘇軾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
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游過。
端午
作者: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
澡蘭香·淮安重午
作者: 吳文英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
銀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約。
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
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
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
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和端午
作者: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篇十:南歌子·杭州端午
作者: 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忝連昌歜,瓊彝倒玉舟。
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浣溪沙·端午
作者: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小重山·端午
作者: 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
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
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篇十三:漁家傲
作者: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
等閑驚破紗窗夢。
競渡曲
作者: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賀新郎·端午
作者: 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
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
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端午節的詩 篇7
故鄉,母親,童年,端午……永遠值得一個離鄉的人回憶,懷念。在回憶里感受曾經的美好和溫馨;在懷念里,重溫和銘記那份再也不會有的過往……
童年的端午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說是貧窮的,雖然我們家在當地的生活還算是最好的。而母親的端午,也總是別樣。那時候,我們鎮子上并沒有見過賣粽子葉的,有的話也是極其稀缺。生活并不富裕的時候,人們也就少了許多講究。所以母親那時候給我們兄妹的并不是一個個冒著竹香氣的粽子,而總是一鍋冒著熱氣的紅皮雞蛋。雞蛋都是自己家的雞下的喂糧食的散養雞蛋,并不比今天標明為柴雞蛋的那種有絲毫的遜色;一鍋有大棗的紫紅和大米的純白交映著的香噴噴的米飯,總會令人迫不及待。雞蛋和米飯都是母親前一天的晚上泡在盆里,放在鍋里的,在我們的睡夢里,便做著一個香香美美的關于五月端午的好夢了。
第二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大米和雞蛋就已經放在桌前了。然后旁邊還有母親剛剛去地里采來的艾蒿和車前子。
艾蒿插在大門口和屋門口,還有一些艾葉被摘下來,放在母親早已選好了的小小布塊里,縫成或心形,或長方體的小小荷包。荷包一定要用兩種顏色的布料對接而成,顏色鮮艷,大小相等:大紅配墨綠,紫紅配天藍,淡黃配粉色……然后,母親用自己手搓的幾種花線混合在一起的線繩穿起來,掛在我和弟弟的脖子里,長長地搭在胸前,隨著我們吃飯后的滿足里,尋一份精神的快樂,各自拿著胸前的荷包相互對比著。不久之后,在我們的蹦蹦跳跳中,那三兩只顏色各異的荷包也會歡快地上躥下跳著。幸福也就不請自來!
據說這種荷包是夏天用來防蚊子的。
車前子,是一味中藥,在我們當地叫做豬耳朵穗子。這種叫法很是形象,一方面葉子又大又厚,就仿佛是豬的耳朵一樣。而葉子中間長出來的長長的“果實”,就像是麥穗的模樣,雖然看起來更加細細長長的,但形狀卻是像極了。母親總是在端午節這一天,天還不亮的時候,去家外不遠的壩的兩側(也許提前早已看好),或壩下的地里與溝邊拔回一些還帶著晨露的車前子,洗凈晾干,切碎,然后放在鐵鍋里?熟,再晾好,裝在三四個奶奶吃罐頭剩下的玻璃瓶里。一夏天甚至到秋天,我們兄妹若是不小心拉肚子了,拿出來用開水沖了,一碗一碗地喝吧,味道不苦不澀,多多少少有一點像今天的“萊蕪老干烘茶葉”的味道,顏色也差不多。幾碗下去,就把肚子喝好了,根本不用因為這個說起來就令人害羞的“病”去找醫生再花錢治療,免了吃苦藥喝苦水。
其實也不只是有了病之后才喝,平時也還有防暑降溫抑菌的作用。得了紅眼病,還可以用這種水來洗眼睛;若是咳喘有黃痰,也可以喝這種水。可以說有病治病,無病防病。但一定是要在五月端五這一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采用。
于是后來才知道,母親的端午節,是從前一天的`夜里就開始的,整夜不睡覺。每一個端午,就像過春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一樣,在她像一件盛事。平時所具有的傳統文化思想,善良鐘情,又聰明賢惠,愛心滿滿,便集中體現在了端午節這一天。
后來日子漸漸好了,母親一定會在每年的這一天,提前包好一大鍋粽子,送一些給鄰居中不會包,或者沒時間包,也或者日子并不那么好的鄰居,一起來分享母親的端午:有糯米紅小豆大棗的,有糯米綠豆大棗的,有糯米蜜棗的……
后來,比我和弟弟大得多的哥哥姐姐都成家了,母親在做了奶奶和姥娘之后,就在端午這一天,給小寶寶們從后腦勺上剪下一小縷頭發來,縫在大紅布里,成小小的朝天椒形狀,依然用母親手搓的花線小繩子,系在小寶寶們的手腕上,據說保佑寶寶們平安健康的。
而在我離鄉后的每一個端午節,都是我思念的焦點,也只要有時間我都盡量在這一天回到老家去,跟年齡越來越大的母親一起過一個期盼已久、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體味一下遙遠的童年里的美好……
只是,今年的端午,再也沒有了母親。母親去年走了,去了遙遠的天國。同時走了的還有母親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詩 篇8
門前菖艾插在兩旁,
滿街粽子徐徐飄香,
龍舟競渡的鼓點正在敲打,
今天——又是一個端陽。
艾葉透出的氣味,
叩開千家萬戶的`門窗。
橫掃著人們心中的塵埃,
展現了一張追的思情網。
粽子那鼓鼓的胸腔,
象沉甸甸的哀思滿倉。
人們聞到的不是糯米香氣,
而是民族靈魂的張揚。
看江上龍舟競發,
操櫓者個個瘋狂。
爭先恐后地比拼速度,
為的是搶拈一柱祭香。
滔滔東去的江水,
貯一曲永遠的憂傷。
千年風雨洗不去,
愛國氣節的顯彰。
三閭大夫今何在,
誰曾拷問過楚懷王。
屈子傲骨鑄“禮魂”,
靈魂煮沸汨羅江。
不必看“天問”的注腳,
仰古之情早已“涉江”。
《離騷》《九歌》的韻律聲里,
文人志士正在深情吟唱。
端午節的詩 篇9
五月的端午節還沒有蒞臨,端午粽子、端午粽葉早已瘋狂上市,到了接近端午節的時候,粽子火爆的信息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粽子葉也是從最初的五元一市斤逐步漲到十幾元一斤的,東西越貴的時候,越是沒有還價的余地的,昂貴的粽葉,飆升大棗,抬高的大米、江米,貴的你不敢去討價、還價,幾乎都是不讓你用手去摸的,買東西的人就是有點吊詭的,愈來愈叫人捉摸不透的。有人說:棗莊買賣一群羊。不是玄乎,事實就是如此,買點粽葉,你要是一連跑幾家的,其實仿佛是商量好一樣的價格,一樣的零售,如若那一家攤點前只要有幾個人去買,不一會工夫,就會黏上好多好多蜂擁齊上一大群人的,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的。擠得你渾身是汗水不罷休。雞蛋也是水漲船高,艾葉到了快煞黑的傍晚,更是叫你只好掏錢只管買了。問一問價格那是更不敢的,否則就沒有了。因為時間不饒人的。這么個時候,能有人去賣都不錯了。其實就是有人專門去在煞黑的時候才從家里用自行車子馱來故意的去賣個巧錢的,這就是抓住了人們心里還沒有來得及買的因素。巧錢巧錢,不巧,不賣錢,不巧不賺錢。圖的就是巧錢的。
粽子和艾葉同煮著吃,是端午節的特有的節日,在頭一天晚上煞黑的時候,沒有人知道的最好,在自家門上插上一兩枝子艾枝子,說是辟邪,說起辟邪來,我是不信的,幾枝艾葉就能夠辟邪?能夠驅鬼什么的?辟什么邪?也許是心里作用吧。不過,話說回來,我還是跟人隨大溜的,圖的就是心里作用,圖的就是大吉大利的說法的。不啻能夠紀念逝去的屈原,但愿能夠帶來辟邪,帶來好運、吉祥!
端午節,是個紀念的節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跳江不讓大魚什么的吞噬了,屈原值得人們懷念,每到五月五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一個詩人能夠值得全國上下人們紀念,能夠值得人們給予紀念的日子,能夠值得于韓國共同爭斗屈原的節日,確實是了不得的,偉大的人物。
年少時,我家的門前就是蘆葦汪的,蘆葦茂盛稠密,葦子葉是那樣的大,不像現在的那樣的瘦小,一個葦子汪,就是能夠滿足一個村子上所有人來劈了,葦子葉是厚厚的,翠綠的,家家到葦子汪里去劈開掉大大的葦子葉子,到家里在大盆里洗洗,用水沖一沖的,然后用一支葦子葉卷曲好,裝入大米、江米、大棗兩個,再包好用線纏上,放到大鍋里,然后再放些雞蛋、艾葉一同水煮,直到水煮好,再在鍋里悶上一會,就可吃了,到了太陽還是沒有出來的時候,就早早的煮好了,吃完后才可以出門的從事其他事情的。在這一天里,家里吃雞蛋的時候最多的,也是最滋滋的了,少富有的家庭里幾乎每個人能夠吃上超過兩個雞蛋兩個粽子的,肚子里有粽子和雞蛋是消化慢的食物,到了中午吃午飯的時候,肚子里還是沒有餓的感覺的,母親說都是雞蛋撐得。家里剝下的雞蛋殼,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里,母親都是舍不得扔下的,留著給小雞吃的。搗碎后放到小雞面前,小雞都是你爭我搶的嘴叨著吃的,也是挺香的樣子。艾葉茶據說能夠治病的,艾葉茶我們是必喝不可的,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艾葉是傳說中能夠驅寒除濕之功效,艾葉茶能夠清洗小孩子除病之功效,艾葉茶還能夠調節止血等功效。在這一天里,家家到湖地里,割些艾草,曬干,到了晚上用艾葉燒,不著的最好,漚煙,家家炊煙裊裊,一股特殊的艾香,熏的蚊蠅飛逃夭夭,深夜,煙消,人們進入酣夢入睡香甜。
眼下,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信奉艾葉驅邪的理念更是虔誠至深,晚上,夕陽剛剛“入睡”,就有人家鞭炮齊鳴,經商的人最為信邪的,在家里擺上香燭、粽子、燒雞、水果等貢祭品,全家人全桌滿漢全席,好酒佳菜,看著電視,聽著音樂,伴著鞭炮聲此起彼伏,洋溢著端午節的濃濃的的溫情高潮,一家人其樂融融,飯后,小孩子拿著艾枝子到處的追打著、嬉戲著,在外追打著螢火蟲,到了很晚很晚才收手上鋪躺下。
端午節早已作為政府規定的假日,說明節日愈加重要,家家更是忙碌,端午的節日里,是五月的節日,是孩子還沒有出高考成績的時候,孩子心理是十分興奮滿滿的,如若出來成績,那就更當別論的,有高興的,有郁悒的,有悲傷的,有悲痛的……,眼下是高興的,盡興的,兒時的端午節,令我神往,令我魂牽夢繞,多少個端午節里,漂泊的居住的我,每當回憶少年時代的時候,那清晰在目的情懷,總是縈繞在心頭,使我的心變得溫柔濕潤,幸福的淚水隨著歲月春暖花開。
端午節的詩 篇10
把黃河當成汩羅吧
楊柳嫩枝依依的正午
以客人的心情在故鄉做客
安插在繁華的餐桌旁
在一定的禮儀水準線上
便很自豪
鮮花朵朵
整個村落彌漫粽子的清香
不似江南勝似江南
生活很具體很棒
五月很充實很美
使故鄉的人情感迷醉
六十年來新中國的`空氣和糧食
讓人民像山一樣站直巍然不動
貧窮的雜七雜八的東西
消滅在上下求索的過程
在幸福和美滿裝潢的農家小院
客人與主人互動
一陣又一陣揚眉吐氣
我捧著《離騷》和《天問》
反而被書一遍遍所讀
龍船演繹活生生的
最精彩的一幕
自己不過是千百年來
最愚蠢的看客
溫暖的陽光下我滿頭白發
心里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五月初五的故事
把整個中國感動
故鄉有一截石橋
猶如新農村的破折號
一頭夯著季節的現實
一頭伸進歲月的想象
熟悉和陌生的臉映紅五月
那么鄭重那么慷慨
我寬闊的額面
接納
父老鄉親熱乎乎的盛情
- 需要更多的端午節的詩網內容,請訪問至:端午節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