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n42h8"></li>
    <wbr id="n42h8"><legend id="n42h8"></legend></wbr>
  • <nav id="n42h8"></nav>
  • 立春有哪些傳統習俗

    發表時間:2022-01-03

    1、迎春

    迎春是立春中的重要活動,提前一定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的前一天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預告立春的時候。然后祭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古代的時候祭祀完句芒神就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耕種了。

    2、游春(探春、游行)

    游春是一項流行于民間的祭祀游行的活動。隊伍先是報春額人打扮成公雞樣子走在隊伍的最前邊,由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的形象,其他人打扮成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各種象征春天的形象。這次游春以后就是意味著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機(立春那日游春也叫探春)。

    3、句芒神

    在“立春”的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活動歷史悠久,至少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的事情,說明祭句芒由來已經是非常久了。

    4、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比較早,后來一直被保存下來。山東的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的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餓活動。

    5、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的時候供奉祖先的食品相對來說是比較特殊的。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p>

    6、躲春

    在傳統的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產生不利的影響,更嚴重的話會影響一整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

    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和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和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的這一天不能發生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的到來。更有一些地方的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適合搬遷、看望病重患的人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到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相關閱讀

    立春蘇州地區有哪些傳統習俗


    蘇州傳統習俗

    春卷、餛飩、春早團子、春餅老少咬春正忙

    古人立春時有食用蘿卜的習俗,叫咬春。蘇州地區一直有吃春餅的習俗。顧祿在《清嘉錄》中說: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標供買春餅,居人相饋貺。昨天,姑蘇區金閶街道白蓮社區、金夏社區和留園街道嘉業陽光城社區等分別舉行了老少咬春迎立春活動,來自社區的孤寡空巢老人、志愿者、美食達人、新蘇州人和孩子們,一起包春卷、餛飩和餃子,畫春蛋,擺春宴,找尋春的味道。

    以前在蘇州農村,趕上立春節氣時,大家還會做一種春早團子。喜歡吃甜食的,可以在團子里放芝麻、豆沙等;喜歡吃咸的,則可以包點蘿卜絲。我們小時候,還有一種春餅也是在立春時吃的,春餅就像大餅一樣,咬春餅就是咬春了,75歲的黃永年老伯興致勃勃地回憶起老蘇州的立春習俗。

    迎春、鞭春牛、掛春幡、曬種古時立春習俗多

    蘇州民俗專家蔡利民介紹說,古時,蘇州人的立春活動還要豐富。

    立春的前一天,蘇州知府要率領知縣到婁門外的柳仙堂去行迎春之禮,迎芒神和春牛。迎春隊伍前面,有衙役鳴鑼清道,五彩繽紛的旗幟、旌幡等儀仗走在最前面,隊伍中還有各種各樣的文藝表演,即所謂的社伙。立春這天,蘇州人還有鞭打春牛的習俗。耕牛是農事的象征,鞭春牛蘊含著對勤勞農耕的勸勉和五谷豐登的期望。立春時,人們還要相互慶賀,蘇州人將此稱為拜春,同時像過年一樣,還要對神靈、祖先進行供奉祭祀。

    立春日,蘇州以前有掛春幡、戴春勝、贈春球的習俗。春幡是一種彩旗,標志著新春。

    人們又以絹彩紙剪裁成小型的春幡,插于發髻或系于花枝,有春勝彩勝等稱呼。春球也是類似的物品。

    立春以后,農民們就要將稻種拿出來曬,叫曬種,即將留作種子的稻谷平攤在曬場上,連曬兩三天。

    無頭春兩頭春只是節氣輪回無關兇吉

    山東地區習俗

    迎春的娃娃打春的雞。立春這天,魯西南地區的很多農村,習慣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制成公雞飾品,縫在孩子的衣帽上,俗稱戴春雞兒。寓意著孩子吉星高照,來年能討個好彩頭。今天,文登市的農民們忙活著制作立春面塑小龍,栩栩如生的面塑上還配上元寶、萬福等圖案,用麥秸串成龍尾,掛在家中或孩子衣服上。

    立春這天每家每戶聚在一起剪窗花,金蛇納福、龍蛇飛舞、靈蛇之珠等窗花活靈活現,剪出了春天的祝福。民間還有立春咬春的習俗。淄博的家家戶戶做春卷,吃春卷;德州的人們則習慣咬一口生蘿卜,希望咬出希望和平安。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湖南的習俗

    祭句芒神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春神句芒出城上山。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

    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而有的地方迎春牛更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湖南則流行吃春卷,代表著迎春之意。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春天伊始,萬物欣欣向榮,人們的心也跟著開朗起來,我們期待著春天別走。


    立春的由來與傳統習俗是什么


    節氣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節氣詳解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習俗

    官方活動

    流內官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并設春官然后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顒又饕校?/p>

    一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務農,莫誤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災: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管農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三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民間活動

    一游春(探春、游行):縣里活動之后,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游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猜你感興趣:

    1.立春是什么意思

    2.立春的由來

    3.立春為什么要吃蘿卜

    4.啃春習俗的來歷是什么

    5.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立春的傳統食物有哪些


    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梢娞拼艘呀涢_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

    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立春吃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后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于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據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其實,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五臟之氣、健身防疫。按照現代科學觀點,春節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臟氣,發散表汗,對于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并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立春吃春卷

    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制作方法為:面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制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餡,卷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于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時也經??梢猿缘剿?。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面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立春吃蘿卜

    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是吃蘿卜,俗謂咬春。吃蘿卜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光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卜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卜又稱為子孫蘿卜。 還有些地方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這種習俗早在南北朝時就已有了。杜甫詩春日春盤細生菜講的就是嘗春。不過現代人已用面條、餃子代替了春餅、春盤,謂之迎春餃子打春面。


    立春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習俗

    1、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2、鞭春牛: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3、咬春習俗: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咬春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

    4、立春搶春:這里的牛土或牛紙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后,也就是在土?;蚣埮1淮蛩橹?圍觀的民眾搶得的土塊或紙片。人們相信,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因為人們認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爭搶牛土或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

    注意事項

    1、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為什么呢?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啦,再就是,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2、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去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

    古人的做法對嗎?其實,氣候變化、季節交替是很多慢性病出現起伏的原因。這一點在呼吸內科疾病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如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哮喘、肺炎等等,都容易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發病。

    食物

    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或大棗,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大棗、山藥、大米、小米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幾率,因此非常適合春天食用。

    除了大棗和山藥之外,甘味的食物還有: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最好多吃一些。此外,要少吃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它們會阻礙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多吃大蔥、生姜、大蒜、韭菜、洋蔥等溫性食物,能起到祛陰散寒的作用。

    由來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猜你感興趣:

    1.立春有哪些習俗

    2.立春養生

    3.立春節氣介紹

    4.關于立春節氣的祝福

    5.關于立春節氣的諺語集合

    有關立春的習俗禁忌有哪些


    習俗禁忌

    一:傳統上認為,立春當天天氣晴朗,則來年豐收,如果當天陰天則來年收成欠豐,諸事不吉。

    二:忌諱吵架、罵人、看病、理發、搬遷等等。

    三:在立春的時辰不可以躺著。因為這天是陽氣開始起步、起升的時刻,應該站立或者坐著來迎接美好的時刻,有午覺習慣的朋友有必要注意一下,為自己討個吉祥。

    四:不要做口舌之爭,這是老傳統了,也是美德,不口出污穢言語。和和氣氣,歡度節日。

    五:立春這天建議大家去田地公園,吸收新鮮空氣,感受自然,迎來立春,為自己的明年討個吉利。

    六: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這是好傳統,也是美德。立春乃一年之始,在這第一天,本來氣雜而交,人容易情緒不穩,要是在此日就把美德忘了,那一年不知道你能記得幾天啊,這是在提醒大家,牢記我們民族的好傳統,立春口舌,全年不吉,是非麻煩,諸事不利,因此奉勸我的朋友們,在立春日做好自我調劑,開開心心迎接新的一年。

    養生習俗

    1、飲食清淡消春火

    春季人易上火,出現舌苔發黃、口苦咽干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癥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2、黃綠蔬菜防春困

    春困使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對恢復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處。

    3、細選食物少疾病

    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塔菜、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

    4、胃腸疾病要當心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易在春天發作,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豐富的肉湯、雞湯、魚湯、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因為這些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氣體產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

    5、祛痰養肺保平安

    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減輕癥狀。

    養生水果

    芒果

    芒果果實營養價值極高,注意飽飯后不可食用芒果,不可以與大蒜等辛辣物質共同食用,否則,可以使人發黃病。目前,其機理還不清楚,但這是世俗經驗之談。又據現代報道,有因為吃了過量的芒果而引起腎炎的病例,故當注意。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因此經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潤肌膚的作用。

    甘蔗

    甘蔗的營養價值很高,它含有水分比較多,水分占甘蔗的84%。經科學分析,甘蔗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其它物質,甘蔗還含有多量的鐵、鈣、磷、錳、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鐵的含量特別多,居水果之首,故甘蔗素有補血果的美稱。注意如果吃到瓤紅色的甘蔗,會中毒。脾胃虛寒、胃腹寒疼者不宜食用。

    蘋果

    蘋果是一種非常耐儲存的水果,而其本身,具有優秀的食療與輔助治療作用。從營養成分上來講,含有豐富的果糖、葡萄糖、蔗糖、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等。

    香蕉

    香蕉曾被稱為水果之王,主要成分有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維生素C、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加之富含纖維素,使其具有通便作用。也是少數幾種,可以偶爾作為主食進行食用的水果。同時對于瘦身,也就相當的效果。

    富含維生素B17,對于抗癌有一定的效果。同時富含蛋白質、糖、粗脂肪、磷、鐵、鉀、鈣,有潤肺化痰之功效。


    猜你感興趣:

    1.立春習俗有什么禁忌

    2.立春有哪些習俗

    3.過年有哪些講究

    4.立春習俗

    5.德國風俗禮儀有什么禁忌事項

    立春的民間習俗與禁忌有哪些


    有哪些民俗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 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愿之詞,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立春習俗食物

    春 餅

    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里,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

    明《燕都游覽志》載:凡立春日, ( 皇帝 ) 于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為豐富。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春 卷

    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

    咬 春

    (吃蘿卜)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

    風俗習慣

    句芒神: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咬春: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每逢立春世界,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

    立春的禁忌

    禁忌一:

    傳統上認為,立春當天天氣晴朗,則來年豐收,如果當天陰天則來年收成欠豐,諸事不吉。

    禁忌二:

    忌諱吵架、罵人、看病、理發、搬遷等等。

    禁忌三:

    在立春的時辰不可以躺著。因為這天是陽氣開始起步、起升的時刻,應該站立或者坐著來迎接美好的時刻,有午覺習慣的朋友有必要注意一下,為自己討個吉祥。

    禁忌四:

    不要做口舌之爭,這是老傳統了,也是美德,不口出污穢言語。和和氣氣,歡度節日。

    禁忌五:

    立春這天建議大家去田地公園,吸收新鮮空氣,感受自然,迎來立春,為自己的明年討個吉利。

    禁忌六:

    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這是好傳統,也是美德。立春乃一年之始,在這第一天,本來氣雜而交,人容易情緒不穩,要是在此日就把美德忘了,那一年不知道你能記得幾天啊,這是在提醒大家,牢記我們民族的好傳統,立春口舌,全年不吉,是非麻煩,諸事不利,因此奉勸我的朋友們,在立春日做好自我調劑,開開心心迎接新的一年。

    禁忌七:

    立春之日莫搬遷。這個習慣我的認識是應該遵守的,做易學的朋友也應該注意,不要選擇時選在四立八節上,這是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便動蕩搬遷,新的一年何來安穩日子,要相信日月運行,五行流轉,相信數中之一的神秘內涵,順應天地者,天人和諧,必然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禁忌八:

    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為什么呢?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啦,再就是,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所有這些都是沒有道理的說法,今天男女都有獨立的人格,無需再去拘泥這些胡說八道了。春回娘家去,娘家婆家一樣親啦。

    飲食注意事項

    1、講究

    立春過后,在生活習慣上,人們要逐漸晚睡早起。而且隨著氣溫回升,立春后人們也要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這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氣血運行。不過由于立春后天氣乍暖還寒,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春游、放風箏、散步、慢跑、打太極以及并不劇烈的球類運動。要注意的是,這一時節運動不宜劇烈,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否則可能耗陽氣,對養生不利。而且由于立春后氣候仍然干燥,運動時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2、忌酸

    立春后的飲食調養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具有酸收性質的蔬菜有:西紅柿、柑、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欖、檸檬、石榴、烏梅等?!∮心康牡剡x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3、忌辣

    少吃麻辣火鍋、羊肉、燒烤、油炸:立春后要少吃過于辛辣的食物以及油炸、燒烤的食物。與冬季不同的是,立春后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狗肉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致上火。


    猜你感興趣:

    1.立春有哪些習俗

    2.大年初六的習俗有哪些

    3.春節送禮有哪些習俗與禁忌

    4.春節送禮有什么習俗與禁忌

    5.立春的習俗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立春時節的有哪些傳統食俗


    傳統食俗

    1、春餅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梢娞拼艘呀涢_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2、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侗静菥V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寧津一帶用蔥、蒜、椒、姜、芥切而調食之,稱為五辛盤,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為禮物相互饋送。也有饋送青韭、黃柑的。

    3、春卷

    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后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

    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后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咸可甜。

    4、蘿卜

    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一書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亦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現在,吃春餅、春盤之俗已很少見,一般吃餃子和面條,謂之迎春餃子打春面。立春日,還有不少習俗。在魯北和魯西一帶,立春這天,母親會用彩色碎布頭縫制成春公雞、春娃娃等小玩具,送給孩子作為節日禮物。在滕州、惠民等地,凡是沒有種牛痘的兒童,春公雞的嘴上還要叼一串黃豆粒,幾歲叼幾粒,意為雞吃豆,可吃掉天花、麻疹等病。

    立春習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 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 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 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 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 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采茶祭春?;顒?,湖北地區還舉行 龜子報春活動。現如今,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 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養生最適合的食物

    薺菜

    在春天的野菜中,薺菜絕對算是耀眼的明星,初春采其嫩苗作為野菜食用,清香可口。薺菜的營養價值也很高,尤其是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和各種礦物質含量很高。傳統醫學認為,薺菜還有輔助治療痢疾、腸炎、感冒等功效。

    蜂蜜

    味道甘甜的蜂蜜水被稱為春季第一水。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潤腸通便由于蜂蜜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還有潤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補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飲用1~2匙蜂蜜,以一杯溫開水沖服或加牛奶服用,對身體有滋補的作用。

    韭菜

    韭菜又叫起陽草,性溫,有補腎補陽的作用。春天氣候冷暖不一,建議人們到春季不妨多吃一些春韭,以祛陰散寒。而且,春季人體肝氣偏旺,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多吃春韭可增強脾胃之氣,有益肝功能。

    菠菜

    在眾多的蔬菜之中,適宜養肝護肝的就有菠菜。菠菜為春天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潤燥、疏肝養血等作用。極為常見所以普通,菠菜不過是一種菜中凡品。作為凡品的菠菜吃法是很多的,煮粥即是普通一途。春季養生可用菠菜來煮粥。

    蔥、姜、蒜

    春季有多風、多寒、多濕的氣候特點,飲食里宜吃一點辛溫的食物。中醫推薦適當吃一點蔥姜蒜,它們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可增進食欲、助生陽,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在春季,蔥和蒜在一年中營養最豐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時候,此時食之可預防春季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


    猜你感興趣:

    1.北京立春的飲食習俗

    2.大寒習俗吃什么

    3.清明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4.立春時節迎春和鞭春習俗的由來是什么

    5.立冬有什么習俗

    二十四節氣立春有哪些習俗


    1、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涂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2、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憋L俗活動用的“?!?。冬至節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后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谷豐登”等吉祥話語。

    3、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歷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游行顯威,前擁后擠,威風無比。并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斗趣,引人發笑。

    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4、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后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游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游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后,繞場游兩圈,然后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臺,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谷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5、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舉行?!抖Y·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睗h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后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并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昨?!碧拼娙送躐{《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后成為風俗流傳后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6、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愿之詞,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7、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

    8、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墻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安怀阅慵夜茸?,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彼韵蜿柸思叶枷矚g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余。

    9、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陜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單貼在墻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蝎。如寫:“谷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蝎子精?!卑姿h人民于谷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谷雨日,谷雨晨,奉請谷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蝎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蝎。陜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国产亚洲精品俞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