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n42h8"></li>
    <wbr id="n42h8"><legend id="n42h8"></legend></wbr>
  • <nav id="n42h8"></nav>
  • 立春的由來與傳統習俗是什么

    發表時間:2022-03-05

    節氣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節氣詳解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習俗

    官方活動

    流內官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并設春官然后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顒又饕校?/p>

    一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務農,莫誤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災: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管農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三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民間活動

    一游春(探春、游行):縣里活動之后,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游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猜你感興趣:

    1.立春是什么意思

    2.立春的由來

    3.立春為什么要吃蘿卜

    4.啃春習俗的來歷是什么

    5.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小編推薦

    立春有哪些傳統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中的重要活動,提前一定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的前一天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預告立春的時候。然后祭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古代的時候祭祀完句芒神就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耕種了。

    2、游春(探春、游行)

    游春是一項流行于民間的祭祀游行的活動。隊伍先是報春額人打扮成公雞樣子走在隊伍的最前邊,由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的形象,其他人打扮成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各種象征春天的形象。這次游春以后就是意味著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機(立春那日游春也叫探春)。

    3、句芒神

    在“立春”的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活動歷史悠久,至少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的事情,說明祭句芒由來已經是非常久了。

    4、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比較早,后來一直被保存下來。山東的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的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餓活動。

    5、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的時候供奉祖先的食品相對來說是比較特殊的。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p>

    6、躲春

    在傳統的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產生不利的影響,更嚴重的話會影響一整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

    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和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和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的這一天不能發生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的到來。更有一些地方的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適合搬遷、看望病重患的人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到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立春的由來是什么


    立春,俗稱打春,標志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頭一個節氣,時間約在春節前后。早先年民間于立春日要舉行迎春神活動的。春神相傳叫句芒,人面鳥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于東郊?!?/p>

    我國3000年前就有迎“春”儀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相當豐富。而且不光漢族重視“立春”,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一歲時節日,比如白族稱“立春”日為“催春節”,侗族在“立春”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等。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蘇州地區有哪些傳統習俗


    蘇州傳統習俗

    春卷、餛飩、春早團子、春餅老少咬春正忙

    古人立春時有食用蘿卜的習俗,叫咬春。蘇州地區一直有吃春餅的習俗。顧祿在《清嘉錄》中說: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標供買春餅,居人相饋貺。昨天,姑蘇區金閶街道白蓮社區、金夏社區和留園街道嘉業陽光城社區等分別舉行了老少咬春迎立春活動,來自社區的孤寡空巢老人、志愿者、美食達人、新蘇州人和孩子們,一起包春卷、餛飩和餃子,畫春蛋,擺春宴,找尋春的味道。

    以前在蘇州農村,趕上立春節氣時,大家還會做一種春早團子。喜歡吃甜食的,可以在團子里放芝麻、豆沙等;喜歡吃咸的,則可以包點蘿卜絲。我們小時候,還有一種春餅也是在立春時吃的,春餅就像大餅一樣,咬春餅就是咬春了,75歲的黃永年老伯興致勃勃地回憶起老蘇州的立春習俗。

    迎春、鞭春牛、掛春幡、曬種古時立春習俗多

    蘇州民俗專家蔡利民介紹說,古時,蘇州人的立春活動還要豐富。

    立春的前一天,蘇州知府要率領知縣到婁門外的柳仙堂去行迎春之禮,迎芒神和春牛。迎春隊伍前面,有衙役鳴鑼清道,五彩繽紛的旗幟、旌幡等儀仗走在最前面,隊伍中還有各種各樣的文藝表演,即所謂的社伙。立春這天,蘇州人還有鞭打春牛的習俗。耕牛是農事的象征,鞭春牛蘊含著對勤勞農耕的勸勉和五谷豐登的期望。立春時,人們還要相互慶賀,蘇州人將此稱為拜春,同時像過年一樣,還要對神靈、祖先進行供奉祭祀。

    立春日,蘇州以前有掛春幡、戴春勝、贈春球的習俗。春幡是一種彩旗,標志著新春。

    人們又以絹彩紙剪裁成小型的春幡,插于發髻或系于花枝,有春勝彩勝等稱呼。春球也是類似的物品。

    立春以后,農民們就要將稻種拿出來曬,叫曬種,即將留作種子的稻谷平攤在曬場上,連曬兩三天。

    無頭春兩頭春只是節氣輪回無關兇吉

    山東地區習俗

    迎春的娃娃打春的雞。立春這天,魯西南地區的很多農村,習慣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制成公雞飾品,縫在孩子的衣帽上,俗稱戴春雞兒。寓意著孩子吉星高照,來年能討個好彩頭。今天,文登市的農民們忙活著制作立春面塑小龍,栩栩如生的面塑上還配上元寶、萬福等圖案,用麥秸串成龍尾,掛在家中或孩子衣服上。

    立春這天每家每戶聚在一起剪窗花,金蛇納福、龍蛇飛舞、靈蛇之珠等窗花活靈活現,剪出了春天的祝福。民間還有立春咬春的習俗。淄博的家家戶戶做春卷,吃春卷;德州的人們則習慣咬一口生蘿卜,希望咬出希望和平安。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湖南的習俗

    祭句芒神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春神句芒出城上山。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

    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而有的地方迎春牛更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湖南則流行吃春卷,代表著迎春之意。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春天伊始,萬物欣欣向榮,人們的心也跟著開朗起來,我們期待著春天別走。


    立春時節來臨有哪些傳統習俗


    傳統習俗

    一、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h志》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后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著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里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臺。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云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一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據《粵游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游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臺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臺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臺上,然后扎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后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扎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三、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F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干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吃春餅的原因

    每年立春日,大部分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勛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于唐。

    《關中記》說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并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宋陸游有詩句:春日春盤節日新。

    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的薺菜迎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餅薄如蟬翼,這里記載的是用稀面在一種平鍋上抹一下,即成極薄透明的餅,用來包薺菜餡,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稱春盤)。春餅、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春餅是用白面搟成圓形的餅,經烙制而成。清《調鼎集》記載春餅的制法是搟面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但現在演變為春餅抹甜面醬,卷洋角蔥后食用。

    立春時,大蔥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別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嫩蔥先出,人們嘗鮮,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還講究吃和菜,就是用時令菜的心,如韭黃、菠黃等切絲,叫炒和菜。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里吃。

    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

    明、清時期,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盤改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不僅是民間的食品,而且成為宮廷的糕點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贊賞。

    清朝的滿漢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點中,春卷是九道點心之一。

    養生的六個原則

    1、早起早睡以養肝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意思是說立春開始后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違背了這種方法,就會損傷肝,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后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于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后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于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后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咸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于保養陽氣。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猜你感興趣:

    1.立春有哪些習俗

    2.立春養生

    3.立冬時節的傳統習俗

    4.立春有什么習俗

    5.立春吃什么傳統食物

    南京立春飲食習俗是什么


    1、蘿卜

    過去“咬春”就是買個蘿卜來吃,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那么老南京“咬春”為什么要嚼蘿卜呢?根據《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蹦暇┤藦墓诺浇穸紣鄢蕴}卜,氣候土壤環境也很適合種蘿卜,種出來的蘿卜鮮嫩多汁,吃起來十分爽口。不只在立春這天,南京人愛吃蘿卜是出了名的,甚至還流行“南京大蘿卜”的說法,形容淳樸、熱情、保守的南京人,可見南京人和蘿卜極有淵源。

    立春時,老南京餐桌上還常多些薺菜、大蔥、韭黃等春天的時令蔬菜,也有“咬春”的意思,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

    2、炸春卷

    立春到,說到老南京最主要的年俗,就是炸春卷了,這叫“咬春”。“立春”這一天,民間有“咬春”的說法,過去人“咬春”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現在的老南京“咬春”一是嘗美食,二是圖個吉利。

    《歲時廣記》記載:“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后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現在的“春卷”。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也有用薺菜做餡,諧音“聚財”。

    春卷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的,餡料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南方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春卷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除了立春,平時也會經常吃。

    3、春餅

    每年立春日,南京人有吃春餅的風俗,名曰“咬春”。吃春餅的風俗古已有之,晉代有“五芋盤”即“春盤”,就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并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式因地而異。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同時要配上時令菜炒制的和菜,如韭黃等切絲炒。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吃時要用春餅將和菜包起來吃,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吃春餅時,每人面前最好放一只干凈的平碟子,將春餅置于其上,放上和菜或其他炒菜,卷好,拿著吃。在吃春餅的同時,還可以配些湯水來滋潤。春餅宜配綠豆稀飯或紅豆小米粥等。但若有一碗酸辣湯,或其他湯類,亦無不可。

    溫馨提示,立春養生最好是吃應季蔬菜,如菠菜、蘆筍、生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巧妙搭配更能達到營養均衡的效果。

    国产亚洲精品俞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