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n42h8"></li>
    <wbr id="n42h8"><legend id="n42h8"></legend></wbr>
  • <nav id="n42h8"></nav>
  • 關于立春的節日由來和習俗

    發表時間:2022-02-03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節氣詳解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民間習俗

    主要活動

    流內官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并設春官然后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活動主要有:

    一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務農,莫誤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災: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管農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三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民間活動

    一游春(探春、游行):縣里活動之后,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游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二民間互相饋送:

    1春牛: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

    2春牛圖: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3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三糊春牛:在家里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四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畫有臘梅迎春之類

    五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六種迎春花:

    七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應景佩飾

    婦女剪出各種春天動物的勝裝飾在家里,或貼在門窗屏風,或戴頭上。zr120.COm

    一春幡:春幡種類:燕子、柳、花、鳥、蝴蝶、鳳凰、飛蛾、螞蚱、雞。

    1立春幡:窄長旗垂直掛在戶外;也可戴婦女頭上。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前蜀牛嶠《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2戴春勝剪春勝:剪彩為春勝插頭上或掛樹上。春幡由來也稱春幡勝、幡勝。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漢,至唐、宋時,春幡之制作更為精巧。《后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亦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前蜀牛嶠《菩薩蠻》詞: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宋代民間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濃郁習俗。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春幡》:《后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彩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于首。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宋周密《干淳歲時記》: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入謝。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宋元時期又稱幡勝為鬧娥兒(春蛾)、斗蝶、鬧嚷嚷、長春花、象生花等。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銀由文思院制造,至于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則剪紙為春幡。《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明《酌中志》:立春之時,自歲顏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或簪于首,以應節景。明沈榜《宛署雜記》:戴鬧嚷嚷,以烏金紙為飛娥、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貴人有戴滿頭者。最早春幡形態,應該是自然生長的花朵,后來人口繁密、都市社會形成才以布帛為之,甚至以彩紙充任,但它決不是一般性的人體裝飾物。立春節時女性們佩戴春幡首先是作為避邪之物,具有禳兇邪、求吉利的寓意。勝自古以來作為人們一種頭部飾物,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類型,可以用很多種材料做成,其中紙制較為方便。立春時節,中國女子有配戴各種漂亮的彩勝做裝飾的習俗,而幡勝是長條形的,是上古傳說中的鳳凰羽翅的象征物。客家妹的春幡基本上都是自己用彩色綢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則有春花、春燕、春柳、春鳳等等。在客家地區,傳統的立春時節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兒也戴春幡于手臂,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志。

    二佩燕子:婦女剪彩為燕戴頭上,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髻上,名春燕。春燕又名幡勝、彩勝、春書。南北朝梁代宗懔著述的《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朝婦人,立春進書,以青繒為幟,刻龍象御之,或為哈蟆。婦女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于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志。

    三戴春雞:母親做公雞縫在小孩子帽子上婦女穿豆掛牛角撒豆在牛身驅鬼辟邪之用。

    四穿新衣:男女老少都換新衣。


    立春相關文章:

    1.立春的古代說法

    2.立春的由來

    3.關于立春的文章 描寫立春的優美文章

    4.立春描寫春天的作文500字

    5.立春氣候特點

    擴展閱讀

    關于立春的節氣由來和活動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節氣詳解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流內官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并設春官然后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顒又饕校?/p>

    一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務農,莫誤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災: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管農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三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民間活動

    一游春(探春、游行):縣里活動之后,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游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二民間互相饋送:

    1春牛: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

    2春牛圖: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3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三糊春牛:在家里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四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畫有臘梅迎春之類

    五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六種迎春花:

    七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婦女剪出各種春天動物的勝裝飾在家里,或貼在門窗屏風,或戴頭上。

    一春幡:春幡種類:燕子、柳、花、鳥、蝴蝶、鳳凰、飛蛾、螞蚱、雞。

    1立春幡:窄長旗垂直掛在戶外;也可戴婦女頭上。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前蜀牛嶠《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2戴春勝剪春勝:剪彩為春勝插頭上或掛樹上。春幡由來也稱春幡勝、幡勝。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漢,至唐、宋時,春幡之制作更為精巧?!逗鬂h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亦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前蜀牛嶠《菩薩蠻》詞: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宋代民間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濃郁習俗。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春幡》:《后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彩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于首。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宋周密《干淳歲時記》: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入謝。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宋元時期又稱幡勝為鬧娥兒(春蛾)、斗蝶、鬧嚷嚷、長春花、象生花等。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銀由文思院制造,至于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則剪紙為春幡?!稓q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驊矣诩胰酥^,或綴于花枝之下。明《酌中志》:立春之時,自歲顏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或簪于首,以應節景。明沈榜《宛署雜記》:戴鬧嚷嚷,以烏金紙為飛娥、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貴人有戴滿頭者。最早春幡形態,應該是自然生長的花朵,后來人口繁密、都市社會形成才以布帛為之,甚至以彩紙充任,但它決不是一般性的人體裝飾物。立春節時女性們佩戴春幡首先是作為避邪之物,具有禳兇邪、求吉利的寓意。勝自古以來作為人們一種頭部飾物,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類型,可以用很多種材料做成,其中紙制較為方便。立春時節,中國女子有配戴各種漂亮的彩勝做裝飾的習俗,而幡勝是長條形的,是上古傳說中的鳳凰羽翅的象征物??图颐玫拇横旧隙际亲约河貌噬I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則有春花、春燕、春柳、春鳳等等。在客家地區,傳統的立春時節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兒也戴春幡于手臂,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志。

    二佩燕子:婦女剪彩為燕戴頭上,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髻上,名春燕。春燕又名幡勝、彩勝、春書。南北朝梁代宗懔著述的《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朝婦人,立春進書,以青繒為幟,刻龍象御之,或為哈蟆。婦女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于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志。

    三戴春雞:母親做公雞縫在小孩子帽子上婦女穿豆掛牛角撒豆在牛身驅鬼辟邪之用。

    四穿新衣:男女老少都換新衣。


    立春相關文章:

    1.立春的古代說法

    2.立春的由來

    3.關于立春的文章 描寫立春的優美文章

    4.立春描寫春天的作文500字

    5.立春氣候特點

    立春的由來和具體介紹


    立春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立春節氣介紹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官方民間主要活動

    春耕:春耕秋狩,周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并舉行祭祀句芒神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逗鬂h書祭祀志》:后世延續。

    打春:民間扎春牛,用鞭打之,謂之打春。

    春社:民間游行舞龍,糊春牛,祭祀社神,并占新春氣候,占風向,望云氣,占歲成。

    朝賀:《夢梁錄》: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文武百官,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周禮設春官。周禮天子要親自象征性的耕種,表示春回大地,天下可以恢復生產耕種的信號。

    春游:民間要踏春,婦女戴春勝。

    咬春:要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卜,謂之咬春。


    立春相關文章:

    1.立春的由來

    2.立春節氣介紹

    3.立春為什么要吃蘿卜

    4.立春時節迎春和鞭春習俗的由來是什么

    5.立春時節民俗迎春的介紹

    立春的由來與傳統習俗是什么


    節氣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節氣詳解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習俗

    官方活動

    流內官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并設春官然后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顒又饕校?/p>

    一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務農,莫誤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災: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管農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三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民間活動

    一游春(探春、游行):縣里活動之后,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游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猜你感興趣:

    1.立春是什么意思

    2.立春的由來

    3.立春為什么要吃蘿卜

    4.啃春習俗的來歷是什么

    5.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關于立春的節日養生和意義


    在養生上主要是護肝。在作息時間上,人們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憂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愉悅。

    對于健康人群而言,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別注重養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食物。

    立春之后的一段時間往往冷暖不定,要當心到春寒的侵擾,特別是對于體弱的人來說,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情。對此專家表示,要想殺菌并防寒,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沖食物的次數,對預防傷寒感冒等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處。

    中醫認為,洋蔥、姜、蒜、芹菜這些帶味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洋蔥含有前列腺素,有舒張血管及降低血壓的功能,還有促使血凝塊溶解的作用。芹菜含有揮發油、甘露醇等,具有降壓、鎮靜、健胃、利尿等作用。不過,兒童可能會對這類食物有些抵觸,這時可把芹菜、姜末做餃子餡吃,也可以用碎洋蔥來炒飯。此外,將洋蔥、蒜、芹菜等加熱時間長一些可減少氣味,但烹飪時間越長,氣味兒中的健康物質保留越少。

    立春之后依然氣候比較干燥,喝花茶可以幫助驅散冬季聚積在人體內的寒氣和邪氣。由于每一種花、草都有其相應的性、味、功效,如果使用得當,花草茶的確有一定的保健療效,但需根據自身的體質進行調整,飲用過量也會造成身體不適。性溫的食用花草主要包括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紅花等;性寒的食用花草主要有夏枯草、金銀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花草主要有合歡花、玉米須、芙蓉花、薰衣草等。在搭配時,那些藥性溫的花草最好不要和性寒的花草配伍食用。

    除了藥性搭配,喝花草茶還需注意身體狀況。每一種花草茶都有特別的功效,所以在選擇時,一方面需分清自己的體質情況,如熱性體質的人,宜選用性寒的花草,而虛寒體質的人則適用性溫的花草,對于那些性平的花草則大多都可選用。此外,如果正在服用藥物,選用花草茶更應慎重。

    節日意義

    第一點需要首先明確農歷不是陰歷而是陰陽合歷。節氣是農歷的太陽歷成分,是農歷用來標度太陽視運動的,就是一個回歸年。農歷中稱作:歲實。立春總在公歷2月4號左右。因為公歷屬于陽歷之一。但是因為公歷是平均太陽歷,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節氣日對應,前后有時會波動一兩日的。

    立春節氣是按照農歷的定氣法則計算的,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計算,立春交節時刻時就是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所以農歷節氣是完全吻合天象的(天體運行位置)。農歷二十四節氣過完一次,就是一個回歸年了。 [8]

    但是農歷是陰陽合歷,農歷的一個月要符合朔望月(月相圓缺一次)平均歷年也要符合回歸年。所以農歷使用朔望月定歷月,平年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左右,為了讓歷月吻合月相。這是農歷中的朔望月成分。農歷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表示四季寒暑,是農歷的太陽歷成分。這兩者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

    農歷使用必要時設置閏月的方式來協調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來使農歷的日期也可以和四季掛鉤,有閏月的年份是農歷的閏年,有十三個農歷月。三百八十四天左右。 這兩個數字,農歷平年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農歷閏年有三百八十四天左右。但是一個歲實是365.24219日。 那么一個農歷平年勉強能容下二十四個節氣,有時一個平年只有二十三個節氣。農歷閏年三百八十多天的時間,比一個歲實多了大約二十天,能容下的節氣數量肯定大于二十四個。按照農歷計算的法則冬至日必須在十一月,從甲年冬至所在月(含)到乙年冬至所在月(不含)看有多少個農歷月,如果有十二個農歷月則是平年不置閏,如果有十三個農歷月則是閏年,需要設置閏月,安排在沒有中氣之月。

    因為農歷閏年有二十五個節氣,所以次年就有可能只有二十三個節氣了,不過也有次年是二十四個節氣的情況。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絕對和兇吉無關。因為節氣是陽歷成分,農歷是陰陽合歷需要協調朔望月和回歸年,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現象了。

    至于說為什么是立春節氣,這其實與農歷正月的中氣有關,農歷正月的中氣是雨水,農歷臘月的中氣是大寒。所以立春在大寒之后,雨水之前,在農歷平年只有一個立春的時候,會在正月或者臘月,在有雙立春的農歷閏年,就會在正月和臘月各有一個立春節氣。因為農歷的歷年是協調朔望月和回歸年的。朔望月和回歸年在農歷中是一個整體。

    公歷是一種平均太陽歷,只有回歸年,不管朔望月;

    回歷是一種陰歷,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完全無關;

    農歷是陰陽合歷。計算回歸年是用的從冬至到冬至,是一個絕對準確天文算法計算的回歸年。計算朔望月是用的從一個日月合朔之日到另外一個日月合朔之日,朔日是日月黃經差為0度的日子。這是一個絕對準確的天文計算的朔望月。農歷閏月就是用來協調這兩者關系的,農歷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用來表示一年四季,指示寒暑,標度太陽視運動。

    立春節氣一到,就是孟春開始了,所以年年有春天。農歷同時符合朔望月和回歸年,是一部科學的陰陽合歷。農歷一年中有一個立春,雙立春,或者沒有立春都是正常的歷法現象,這是完全和兇吉無關的。

    舊時人們認為無立春之年是寡婦年,不宜嫁娶。但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

    無春年

    2016年農歷猴年是無春年,即,全年沒有立春之日。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林愿說,這是農歷年長度有的年份短于回歸年、有的年份長于回歸年的緣故。

    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2天,這就是相鄰兩個立春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公歷年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與回歸年相差無幾,所以立春在公歷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絕大多數年份為2月4日,個別年份為2月3日或2月5日。而農歷年情況就不一樣了,農歷無閏月的年份為353至355天,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有閏月的年份為383天至385天,比回歸年多19天左右。于是立春在農歷年中的位置呈現出4種情況: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兩頭春;全年無立春日。

    農歷有閏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7年),因年長長于回歸年,故年初年末都有立春日即兩頭春;無閏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12年),因年長短于回歸年,無春年最多,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約各占一半。這種規律以19年為周期,循環往復,個別年份稍有出入。

    在本世紀的100年中,兩頭春的年份有37次,無春的年份有37次,年初立春的年份有12次,年末立春的年份有14次。


    立春相關文章:

    1.立春的古代說法

    2.立春的由來

    3.關于立春的文章 描寫立春的優美文章

    4.立春描寫春天的作文500字

    5.立春氣候特點

    立春算春天嗎和習俗簡介


    立春簡介

    立春,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貋碇?,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立春節氣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立春典籍記載

    立春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東風解凍。凍結于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立春的習俗

    1、祭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

    2、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蘿卜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

    3、打春

    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谷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制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立春算春天嗎相關文章:

    1.立春開始就是春天了嗎

    2.2017年立春是幾點幾分

    3.2017年立春是幾月幾號

    4.立春是幾月幾日幾時幾分

    5.立春是幾月幾日

    關于立春的由來和風俗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志著春季的開始。

    對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绷⒋浩陂g,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的習俗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習俗

    1.1、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1.2、鞭春牛: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1.3、咬春習俗: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咬春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

    1.4、立春搶春:這里的牛土或牛紙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后,也就是在土?;蚣埮1淮蛩橹?圍觀的民眾搶得的土塊或紙片。人們相信,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因為人們認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爭搶牛土或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

    注意事項

    1、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為什么呢?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啦,再就是,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2、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去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

    古人的做法對嗎?其實,氣候變化、季節交替是很多慢性病出現起伏的原因。這一點在呼吸內科疾病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如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哮喘、肺炎等等,都容易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發病。

    食物

    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或大棗,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大棗、山藥、大米、小米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幾率,因此非常適合春天食用。

    除了大棗和山藥之外,甘味的食物還有: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最好多吃一些。此外,要少吃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它們會阻礙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多吃大蔥、生姜、大蒜、韭菜、洋蔥等溫性食物,能起到祛陰散寒的作用。

    由來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猜你感興趣:

    1.立春后如何養生

    2.立春習俗

    3.立春養生

    4.立春算春天嗎和習俗簡介

    5.立春吃什么傳統食物

    立春的習俗大全


    前一日,眾人黎明在東郊迎春,車馬、旗幟、服飾都用青色。

    舉行騎馬、墩鞠等比賽。

    立春當天,五更之后,天亮以前,兒童開始起床,相互呼叫:賣春困!

    黎明,地方官員率領當地農夫祭祀神農,祀畢,親自下田耕種。

    農戶橄打長秧鼓。檢查農具。

    煮白芷、桃皮、青木香為湯,用來沐浴。

    養蜂人整理養蜂用具,準備割蜜、分封。

    吃春餅生萊,就著小蔥吃酒,吃紅蘿卜燒樟葉,燒煮茶葉。

    兒童塑土牛,貼宜春二宇于門,踢毽子。拔河。

    本日適宜行嫁娶以及冠禮。

    開始賞梅。梅花、寶珠茶、山茶、鐵桿海案、瑞香、報春、木瓜等上市。

    立春習俗矜恤緩刑

    我國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對囚徒減免刑罰、憐憫撫恤的行為。《禮記月令》中寫有: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犧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度,毋卵。漢朝在文帝、章帝、明帝執政時,經常下詔,撫恤囚犯,減免刑罰,救濟輝寡孤獨。例如漢章帝元和二年,曾經下詔三公日:方春生養,萬物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古人認為,春天陽氣生發,萬物開始生長,如果唯獨人類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禮記郊特牲》有春饗孤子之句?!洞呵锓甭吨嗡逍小分幸嘤校毫⒋撼鲚p繁,去拘留,除栓桔,開閉閡,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獨。這些都有因時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時常于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級官員將所有積壓案件逐一處理,并視案情輕重,對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減免刑罰,目的在于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對自首之人,允許悔過自新,以示與歲更新。

    立春習俗迎春

    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萬物生。古人把農事叫作春事,農忙叫作春忙。《書傳》中記載:冬寒無事,并人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黃庭堅有詩寫道:田園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種的時節,因此,說到耕地,也應該稱為春耕。

    我國是農業國家,對于節令,極為重視。迎春的禮儀,在《月令》中有所記載,到東漢明帝時逐漸完備,后世更將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員也簫舉行迎春典禮,時間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間,迎春的儀式更是鋪張盛大,十分熱烈,其宗旨一方面在于勸農務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須珍惜韶光,不要辜負一年之中的最好季節。

    立春習俗走馬

    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于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說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勢的緣故,大多喜好騎馬。

    立春習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極為盛行,相傳起源于黃帝時?!妒酚洝罚禾幒笈稀!逗鬂h書》:六博蹴鞠?!稘h書藝文志》有關于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顏師古在注釋中寫道:鞠以韋(皮革)為之,實之以物,踢以為戲。蹴鞠陳力之事,在昔附于兵法。《太平御覽》引用《三倉解話》稱:鞠,毛丸,可踢戲。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漢朝時做這種游戲,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為球很容易跑到別的地方,需要奮力追逐,所以還要挖出一條界線,示限制。(可參見《后漢書》中的〈戚夫人傳》及《霍去病傳》)隋唐時有專門的球場,寬廣平坦,和今天的運動場沒什么差異。毗鞠的時候,把兩根數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并用網把竹竿網住,作為球門,以能踢進球的為勝。踢球的人分為左右兩隊,相互比賽。還有一種稱為踏球的娛樂,即用腳蹬踩在球上,拐彎奔跑?!短普Z林卷五》: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明朝汪云程著有《蹴鞠圖譜》,上面羅列的規則很是詳細,涉及分左右兩隊、球門、社規以及踢法等許多細則。及至南宋臨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團。

    立春習俗春臺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臺,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為春臺戲賣春困立春過后,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于徽惰。兒童于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游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此外,還有《歲首書事》,賣困兒童起五更,詩后自加注解:立春未明,相呼賣春困,亦舊俗也。

    立春習俗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諸侯都有親耕措田的禮儀。精田是古代天子諸侯征用民力耕種的田地。典籍中記載,天子有精田千畝,諸侯百畝?!抖Y記月令》關于孟春載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來耙,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參,即所乘之馬。這句話是說,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護君王,農具放在馬匹與駕車者之間。漢文帝、景帝時,先后頒布詔令,告示全國聯躬耕以給宗廟粟盛,又說聯親耕為天下先。

    從那時起,皇帝于立春皆親自在精田耕種,祭祀先農,又建造精田倉,把收上來的谷物全都用來祭祀,作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后歷代遵循這種規矩,只在時間上小有差異,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漢章帝、唐太宗、晉武帝時都用正月,漢明帝、齊武帝則用二月。

    到了清朝,從雍正五年開始,京師以及各府、州、縣都要在當地東郊選擇潔凈豐腆的田地,修建先農壇。壇內開辟有措田四畝九分,耕牛一頭,農具一副,挑選勤勞謹慎的農夫兩名,免除他們的差役,酌情給予口糧,讓他們在農壇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為粟盛。每年二月,挑選一個屬吉的亥日,在黎明時分。由官員率領本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以及農夫代表,在先農壇恭敬致祭,祭祀完畢,官員脫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種的條例,行九推禮,農具為赤色,牛為黑色,種箱為青色。在縣上,由知縣扶犁,典史播種,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牽牛,奏慶賀豐年的禮樂,九推九返,最后由農夫將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種子,應悉數按照當地的土地性質,精心挑選。儀式非常隆重。

    立春習俗理農具

    立春過后,即將開始耕種。農家須把農具歸類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齊,不能使用的重新購買。宋朝陸游有詩道:立春新戲歲,最先理農器。農家在試驗農具的時候,敲鼓慶賀,叫作長秧鼓,意在希望秧長禾秀,收成豐盛。

    立春習俗浴蘭湯

    白芷性質辛溫,能夠解肌發表,散除風燥濕,使全身血行增速,潤澤膚色,可以用來敷臉。桃皮味苦性平,能治療心腹疼痛,解蠱蟲,辟疫房。青木香,就是馬兜鈴的根,性質辛、苦、冷,能夠散除風濕,解毒清熱,消腫,還能夠治療皮膚病、惡蛇咬傷,醫家常用作解毒藥。相傳,在立春之日,用以上三味藥物煎湯沐浴,全年都會少生疾病。

    立春習俗養蜂

    立春之后。天氣日漸回暖,植物萌芽開花,此時,原本潛伏在巢內過冬的蜂群,也會逐漸開始活動。所以,近日應檢查巢房,加以整理,并準備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繼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熏煙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籠、給餌器等,以便各項工作順利進行。至于剛開始養蜂的人,由于經驗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開始入手,由于天氣溫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會輕易導致失敗,尤為便利。

    立春習俗嚼春

    立春吃春餅生菜等,俗稱嚼春、咬春或者嘗春。唐朝時,立春這一天有制作春盤的習俗?!端臅r寶鑒》載:立春日,唐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立春》中寫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王,菜傳纖手逃青絲。岑參有詩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宋朝蘇軾有:青蓄黃菲試春盤。金朝元好問亦有:里社春盤巧欲爭,裁紅暈碧動春情。這些詩句用意都在迎新。

    昔時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盤頒賜臣下,制作極為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禮志》中記載:立春賜春盤。燕都游覽志》則有:凡立春日,于午門,賜百官春餅。據《乾淳歲時記》記載,由后苑所制的春盤,每盤價值數萬錢。馮應京《月令廣義》中寫著:春餅者,薄劑熔菜肉裹食也。江南通稱為春卷,大多在油鍋中煎炸而成,也有用面粉烙成薄餅,卷物而食之,所以又叫薄餅?!峨S園食譜》有: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又有:秦人制小錫雄,裝餅三十張,每客一罐,餅小如柑,雄有蓋,可以貯餡,用炒肉絲,其細如發,蔥亦如之,豬羊并用,號日西餅。近年,考究的人多用火腿、蝦仁、雞肉、蟹粉、冬筍、肉絲等作為餡料,制成春餅,用來款待客人,尤為風行。

    立春習俗食蔥

    生蔥能使皮膚生機暢順,柔滑細膩,促進血液循環,鎮定神經過敏,還能使人生熱發汗,抵杭惡寒,預防感冒。與酒配合食用,可以暢通五臟。

    立春習俗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蘿卜,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種。蘿卜根部肥大,味甘質脆,顏色發紅的還可以順氣醒睡,化痰清熱,健身美容。蘿卜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加形杆岬模詈媚苊坎蜕约t蘿卜,尤其以鮮嫩者為佳。我國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蘿卜,據說可以解春困?!冻潜奔娮?說北京的風俗皆在立春吃蘿卜,叫作咬春。此時,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蘿卜,并叫賣著賽過脆梨!彭蘊章《幽州土風吟咬春詞》中寫著:蘿卜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萬錢人,食萬錢,態游戲,笙歌歲里朝朝醉,不到山村水邊去,九十韶光睡夢中。春人誰識春滋味。

    立春習俗接春

    樟葉就是樟樹的葉子,性質辛溫,香氣辛烈。燒樟葉可以辟邪,除濕氣,殺蟲。本日,浙江東部的人多在庭院里燒樟樹葉,使其僻啪作響,傳說可以祛陰邪,俗稱接春,也稱烽春。

    立春習俗煨春

    茶葉,性質溫苦,微寒。飲茶能夠清熱,降火,消食,醒睡,還能治疾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濕,令人少睡有力,治療疲勞性神經衰弱。把茶煎成濃汁飲用,可幫助吐出風熱痰涎。茶汁具有強大的殺菌功用,常飲可以預防傳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達陽氣,振作精神,俗稱煨春。

    立春習俗剪花彩

    修剪彩紙,以之為花果形象,這種技藝在漢朝就已十分發達。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曾譏諷花彩之費,可見當時剪彩即已盛行。晉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為業,用染色的絲絹制成芙蓉花,將蠟捻成菱藕的形狀,所剪的梅花更宛若實物。晉惠帝曾下令宮女用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發髻上,作為裝飾。荊楚一帶的民俗,皆于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頭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員,賜春羅蟠勝,對宰輔、親王、近臣,賜金銀播勝,入宮拜賀之后就可以帶回家里。民間剪彩做成春蟠替在頭上。唐中宗景龍年間,立春日出剪彩花;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內派出彩花,每人賞賜一枝。《酉陽雜姐》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播,或懸于佳人之首?;蚓Y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該風俗直至宋朝未改。歐陽修有詩寫道:共喜釵頭燕已來。王曾《春帖子》中寫有:彩燕迎春人鬢飛。南宋臨安立春這天,女子都喜歡做春播、春勝,縷以金線,色彩相錯。做成紫燕黃蝶之類,用以贈送親朋。

    立春習俗貼春字

    在門楣上貼宜春二字,是為了預兆新春嘉福。

    立春習俗塑土牛

    小孩塑小土牛,意在贊美春牛的勤勞強健。

    立春習俗拔河

    拔河,即拖鉤,一名牽鉤。原本是荊楚地區的風俗。唐朝封泊我封氏聞見錄》: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此教戰。古用蔑纜,今民則用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囂,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晉唐時盛行。唐代兵士、宮女以及宰相、將軍等,多以此為戲?!短茣砦灞尽罚毫娝扌l,皆市人,富者販增彩,食果肉,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書,卷四則天本紀》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宣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景龍四年及后妃宮主,觀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時,拔河規模更大,挽繩的多至千余人,呼聲震天,觀者驚駭。當時考為進士的河東薛勝寫有《拔河賦》,用以記錄當時的壯觀景象,人人競相傳閱。

    立春習俗春亂

    古時之人舉行婚禮。多在春季,《詩經》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萬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時的,今日可以舉辦婚禮,取意春到人間,萬物滋育。廣州一帶俗稱為春亂。

    立春習俗行冠禮

    冠禮是禮儀的開始,不可不恭敬謹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成人的資格。可以結婚,也可以人仕。至于民間風俗,男子到了十五歲,在歲首、清明、冬至,都可以舉行冠禮,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長。為了方便的緣故,已經到了適婚年齡,并且即將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禮吉期同時舉行冠禮。故亦可在立春日舉行冠禮,取意三陽開泰,萬象更新,也寄托了對青年男子勇猛進取的美好祝愿。

    立春習俗梅花信

    本月俗稱為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風,梅信最早。春梅的開放時間,因氣候和土地關系,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后開始盛開。近代廣東惠州的羅浮山,廣東南雄的大庚嶺,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廣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稱。此外,南京的陵園,無錫的梅園,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開,紅英綠等,相間萬重??胺Q香國。

    国产亚洲精品俞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