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發表時間:2025-05-02巴金散文作品摘抄(范例二十一篇)。
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篇1
一本《家》讀完,印象至深的莫過于高公館長房長子覺新,巴金先生也曾說:“覺新是《家》中兩個真實人物中的一個?!被蛟S正是如此,覺新的形象才最真切、最能讓人銘記。
自始至終,覺新不過是一個苦命的青年,他的一生恰恰印證了那句名言——生活本是一場悲劇。中學畢業前,他尚年幼,還未感受到命運的殘酷,又是那樣的出眾。“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里得著雙親的鐘愛,在私塾得著先生的贊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里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于化學很感到興趣,打算畢業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里去繼續研究,他還想到德國去留學?!彼谝环樉持谐砷L,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正如書中所寫:“他的腦子里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比绻麤]有大的變故,覺新將一步步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坦途。
但終有一天,他的幻夢被打破了,殘酷地打破了。在父親的安排下,他過上了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開始承擔起大少爺應負的責任。僅僅因為長輩們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似傀儡一般娶了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為妻,更為荒唐的是,這段婚姻竟是由抓鬮決定的,這也隨之改變了他的一生,出國留學的夢想化為泡影。父親去世后,他用稚嫩的肩膀努力撐起了整個家,所謂青春早已被無情剝奪。他必須要面對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霸S多有形的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薄霸诤推降膼鄣谋砻嫦拢匆娏顺鸷藓投窢?,而且他自己也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遍_始的他并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斗,他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當的。然而奮斗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更多的敵人?!彼亩窢幒翢o結果,反把他拖累得更加疲憊。于是他選擇敷衍家人,“它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他們歡心,只是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彼埱叶热?,曾經的夢想早已拋諸腦后,直到自己的孩子出世,他才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未來,他依舊要在那個大家族里周旋,他采取的“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這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他為在復雜的家族斗爭中得以生存所做的無奈之舉。覺新的苦命悲劇正是在種種無奈中展開,他的苦命不僅僅是由他一人造成的,更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所造就的。
從覺新自身來看,他的性格過于順從、隱忍、怯懦,在面對事情時過多選擇了逃避和忍耐。為了遵從舊傳統,他不惜犧牲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他出國留學的夢想放棄了,他心愛的梅嫁給了旁人,最終他心愛的妻子也因產前照顧不周慘死郊外,就連死前他們也沒能見上最后一面。他曾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殊不知,正是他那毫無原則的順從忍耐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別人的幸福乃至生命。他的怯懦、不抵抗,使他淪為家人任意擺布的傀儡,他沒有自我,也不敢于自我。正是他的懦弱,造就了他的苦命。
從家族來看,覺新的家族地位便注定了他的一生,他是家族里的長房長孫,家族的重任他無可推卸。他肩負著家族的未來,一切都要以家族利益為先、為重,他不可能像覺民那樣離家逃婚,也不可能像覺慧那樣激進、毅然離家。高家是個典型的衛道家族,他們講究禮教、講究傳統,更加講究封建迷信。他們相信“捉鬼”可以讓高老太爺的病好起來,結果卻因此葬送了老太爺的性命;他們相信“血光之災”,將待產的瑞鈺遷到了荒涼的郊外,致使瑞鈺慘死;他們堅持不許覺新進月房,最終覺新沒能見上妻子最后一面。家族的使命,家族的信仰,最終成為覺新的包袱,造就了他的苦命悲劇。
覺新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怯懦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對比,也讓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矛盾。
點評:作為《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本,《家》所表現的是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下舊式家庭被淘汰的過程。通過三兄弟境遇的對比,表現出舊式家庭被淘汰的必然性。高覺新的悲劇無可避免,但正是明知結局卻逃無可逃才是真正的悲劇。由此看來,本文對高覺新的理解亦是通透澄澈。
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篇2
《燈》一文,是由巴金先生寫的一篇文章,令人讀了之后,心中敞起一份光亮,頗有感觸。
文章背景在于20世紀四十年代初,那是一段戰火紛飛的年代,也是最艱苦的時期,城市變為一片火海,人民落入了一片深淵黑暗,但巴金先先生仍舊充滿了必勝的決心,因為他看到了團結的力量,看到了萬眾成城拼搏的希望,于是寫下了這篇《燈》。
這些光都不是為我燃著的,可是我也分到了它們的一點恩澤一點光一點熱。光驅散了我心靈里的黑暗,熱促成了它的發育。巴金在黑夜中得到遠處燈光的照暖,這樣的他如同又看到了希望,便也重拾了信心,遠離了抓寂。而我們亦是如此,在別人的一份溫暖下感受到了黑暗中的光熱,就如同曙光墜降于陰森的角落,我們的心中點起了一盞明燈,至此,有了光亮與希望。巴金的筆下,用一番生動的語言描繪了那盞燈,讓巴金心中明白,通過黑暗,總會有一束光為你重啟生活的大門,行走時遇上的一個微笑,陰天時穿過的一縷陽光,懸崖邊上的一朵花這些簡單的美好將生活處處點亮燈火,溫暖恩施了千萬過路人,將人間溫情送至每個角落,用哪怕微弱的燈光告訴那些身陷黑暗的人,溫暖一直在。
過路人感謝路邊照路的一盞燈,人民感恩災難中的萬眾一心,荒田感謝身邊的一朵花兒,我們也應自信且勇敢的迎著黑暗,因為穿過黑夜與孤寂,總會有一束不知名的燈光照亮著我們的心靈,并為之不能平靜。
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篇3
汽車庫、儲藏室、閣樓上、樓道口、陽臺前、廁所間、客廳里、臥房內……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內,曾經到處是書。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他的藏書之多,在當代文人中,恐怕無人可比。
藏書多,自然在于書買得多。
巴金胞弟李濟生曾談起四哥愛書、買書的情況:"說到他最喜愛的東西,還是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沒有變。在法國過著窮學生的清苦生活時,省吃儉用余下來的錢,就是買自己喜愛的.書。有了稿費收入,個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買書。‘1·28’日本侵略軍的炮火毀去了他的住處,收藏的書也隨之毀了。習慣已成,興趣所在,書慢慢地又積累起來。去日本小住1年,就買了許多英日文版書帶回來。有的名家作品他會不遺余力地搜集各種文字的譯本。住屋幾乎全放滿了書。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寬敞了,書架、書櫥也隨之增多增大。書房內四壁皆書,客廳內也順墻壁一溜立上4只大書櫥,連走廊上、過道上也放有書櫥。一句話,無處不是書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只剩下57元銀元。蕭珊從菜場買來價廉的小黃魚和青菜,用鹽腌起來,晾干。每天取出一點,就算全家有了葷腥蔬菜吃了。這兩只菜,竟然支撐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樓梯傳來巴金沉重的腳步。蕭珊和養子紹彌迎了上去,只見他提著兩大包剛買的書,氣喘喘的。蕭珊問道:"又買書了?""嗯,當然要買書了。"巴金回答道。從來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著巴金的蕭珊,這時說了一句:"家里已經沒有什么錢了。"巴金問也不問家里到底還有多少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就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買書真的沒商量。
在現存的300多封巴金與蕭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內容是關于寄錢買書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書信蕭珊:"昨天剛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還沒有到開明去拿錢,過兩天我會去拿的。其實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錢,不過來北平一趟總得買點東西帶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買幾本書。"從中可以看出,巴金這時在北京,準備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巴金已寄信囑蕭珊匯錢來,等不及又發信回去。
這是一封巴金寫于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這樣一段:"這次買書較少,已寄了幾包回去,大概還有幾包。"已寄了幾包回去,還有幾包,這還是買得少的,那么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買書有多"狠"。這次寄信的地點也是在北京。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沒有一次不買書回來的。琉璃廠、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篇4
讀《家》的時候,我很討厭覺新的懦弱,討厭他的“作揖主義”。為什么他不能像他弟弟那樣勇敢一點,做一個封建禮教的叛徒呢?為什么要四面討好,放棄自己的原則,做一個好好先生?為什么要一味的忍讓再忍讓,最終釀成梅和玨的悲???有時候,我很想能進入書中,罵醒他,打醒他。
現在,冷靜下來,我對覺新竟然充滿了同情。想想他做的每一個決定,他的每一次妥協,又有哪個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幾次權衡(可能在我們眼里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的結果。他比弟弟看得更透,他比弟弟更懂得這個家的恐怖和黑暗,因為他是這一切的最深刻的承受者,最大的受害者。 也因為他看透一切的心,使他做這些事情比任何都要難受,都要無奈。
既然覺新看透了這個腐朽的大家庭,那他為何不像弟弟一樣,勇敢地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家,這個再也找不到一絲溫暖的家?
因為一個身份,高家大少爺的身份使他比弟弟要擔負起更多責任。作為長房長孫,他有神圣的使命:使整個家族昌盛繁榮。他對整個家族負有責任,或者說他是整個家族的奴隸,他屈服在整個家族之下,沒有自我。在舊思想的教育下,覺新懂得了要孝順長輩,聽從長輩,服從這個家族生存呼吸的法則,不容越過雷池半步。他不僅僅是這個家族生理上的傳播者,更是舊道德思想的傳承者。他無法像覺慧那樣走得如此灑脫,長輩們不會同意,整個家族不會答應,那深深植入他腦海的正統思想不會同意。他被深深困在這里,永遠被束縛在這個垂死的大家族中,同生共死。
如果覺新只是受到舊思想的教育,那么他可能不會那么痛苦。五四給他帶來了新的思想,他和弟弟一起閱讀《新青年》等這些雜志。他漸漸明白了一個人的價值——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本來他是鐵屋子里面熟睡的人,很平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現在被人叫醒,知道了自己的處境,他無法改變自己尷尬的位子,他更多是無奈和悲涼。
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他明知是錯,卻依舊去做。他是長子長孫,這一切總要有人去承受的,他愿意為弟弟們擋去這些污穢,小心地維持著這個家庭兩端的平衡,如履薄冰??墒堑艿懿欢肛熕莻€“作揖主義者”。他無力為自己辯解,因為他深刻明白自己做的一切的錯誤之處:應該反抗卻沒有反抗,既不甘心維護舊制度,又沒有勇氣走新道路,由此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者。玨懂他,她為他辯解:“他不是這樣的?!彼兴膾暝兔?,請不要過多的責難他。同時覺新的犧牲并不是一無是處的,他為弟弟們撐起一片較為自由的天空(幫助覺慧出逃;徘徊在爺爺和弟弟的斗爭之中,盡量幫弟弟隱瞞;應酬四爸這些人,減少摩擦)。
出生給了他這樣的身份,不是他選擇的,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多去指責他,設身處地地替他想想吧,他身上攜帶著多少我們無法承擔的重量,在他還只有像我們現在一樣大的時候。這樣一個充滿夢想的年華,他又在做什么?他已經走上了飄落的路,經歷了多少人世的心酸。在別人還在花開結果的時節,而他在心情上已經衰老了。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雖然,梅的死,玨的死,覺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同樣也是受害者,他失去了他的青梅竹馬,他失去了他的心心相印。從此,他只能在梅林里感慨,洞房中嘆息,躲在樓上獨自默默流淚。
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
高覺新的悲劇是封建社會造成的,也是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造成的。高覺新最終沒能走向新生,是因為封建 思想的束縛,封建思想是如此沉重,以致他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是徒然的。他最終成了最無辜的犧牲者。
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篇5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也許我會說干自己想干的事;也許你會說擁有錢,車,房;也許他會說擁有自己滿足的婚姻。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因此每個人的追求都不同。
但又有誰會說,復仇就是一種幸福。沒錯,在巴金的筆下,復仇的確是幸福。
他,正是有這種想法的人。他,我也只能默默的說,他真的不幸。他的妻子被殺害;他的抗議被無視;他的`正義被磨滅;他的家被摧毀;他的精神,他的靈魂被一一扼殺。可以說,他的一切,除了那具還有溫度,還能呼吸的尸體,一切都被仇人摧毀了。他沒有了一切可以帶來幸福的東西。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任何可以帶給他幸福的的東西,那么他就離死亡不遠了。
幾千年來,人類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幸福是什么?我自己幸福嗎?不同時期,又對幸福有著不同的釋義,不用的追求。
我想,幸福就是追求與滿足,你追求了,你是幸福的。你有了滿足感,你也是幸福的。然而,一個人沒有了幸福,他的生活,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所以我說,失去了幸福,就離死亡不遠了。
此時,他,正在死亡的邊緣苦苦掙扎,這是人的本能吧,他在尋找幸福。最后,他找到了,那就是復仇------他要用仇人那冷冰冰的血液來澆滅,來平息,他那已是一片火??駷懙膬刃?。他想通過這些來尋找一種滿足感。
他又重新活了下來,為了追求那種報仇的滿足感。他在努力,他在追求,他還在思考……
最終,他找到了幸福感,那短暫的幸福感,曾讓他興奮不已。而又如同絢麗的煙花,她的美,只是瞬間,最后連大腦里那一丁點美得記憶也不在了。
幸福感的消失,讓他選擇了自殺,因為在他的世界里,沒有什么比死亡更好的。
我們看完了他的故事,也明白了他把復仇作為幸福的原因了。然而又有人問了,他為什么一定要復仇?難道不能通過其他方法嗎?
我不知道,也許這正是他所追求的,也許……
如果世間沒有了法律,我倒是非常贊同他的做法。
- 節日祝福網(zr120.com)小編精心推薦:
- 高爾基作品好句摘抄?|?叔本華的作品好句摘抄?|?中外建筑賞析作品摘抄?|?情緒記憶的作品摘抄?|?巴金散文作品摘抄?|?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篇6
偉岸的巴金,是以他卓越的人品、文品,屹立在中國文壇,存活于人們心中的。他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以數字無法計算的,是以金錢無法買到的,是以文字無法表全的。文壇,因他而生輝;國家,因他而美麗;人民,因他而自豪。
“你是光,你是熱,你是二十世紀的良心?!?0年前,曹禺先生書下此言,贊美巴金。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說《滅亡》,被人們認識以后,正是以自己全部的光和熱,逐漸成為中國文壇的領軍人,并且長達數十年之久,無人可以替代,沒人可以撼動。巴金的光和熱,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采譯著。這一筆豐贍財富,中國幾代人已經享受了,還會被幾代、十幾代甚至更多的人享用。巴金的光和熱,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這一筆巨大財富,更被人推崇,為人瞻仰,受人感化。
愛國主義,是巴金兩大財富的重要基礎。從年少到年衰,巴金的愛國情懷,從未受任何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反之,更熱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中國風云跌宕,世事亂變。她,曾經受三座大山壓迫,貧窮、落后、愚味。她,曾經受種種干擾,走過許多彎路,使人迷惆、心慮、屈辱。巴金沒有厭棄這一切的一切,始終用行為,追求心中的理想,表達自己的情愫。
巴金12歲那年通讀了《說岳全傳》,深深被岳飛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震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詩話》。書中,明代詩人兼書畫家文征明的《滿江紅》詞,使巴金愛不釋手,百看不厭。上世紀90年代,巴金在眾人的勸說下,到杭州休養。從來怕麻煩別人的他,有一天卻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謁岳墳。在岳飛塑像前,輪椅上的巴金目不轉睛,久久地凝視著。身邊的工作人員深深被這一情景感動,誰也不輕易移動一下腳步。后來,他們來到文征明《滿江紅》詞碑前。此時,年過九十,平時說話吐字不太清楚的他,卻象小學生那樣吟誦起這首詞來,那聲音越來越清楚,越來越高亢:“拂試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泵恳痪洹⒚恳蛔?,其實巴金早就熟背心底,融化在血液中。
巴金是一個不善言笑的人,雙眉總是緊鎖著。冰心老人曾經快言快語笑評她的這位“老弟”:“他很憂郁。我看,他痛苦時就是快樂著?!睉n郁、痛苦,是巴金愛國情懷的一種表現。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并且終身都在追求著。他希望他的祖國強大起來,人民富足起來。他曾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國家和人民,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來表達我的'無窮無盡的感情?!?/p>
這是一段巴金撰寫的關于《滅亡》的創作經過:“每夜回到旅館里,我稍微休息了一下疲倦的身子,就點燃了煤氣爐煮茶來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鐘聲敲響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這樣的環境里,過去的回憶繼續來折磨我了。我想到在上海的活動的生活,我想到那些在苦斗中的朋友,我想到那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清、希望和掙扎,我想到那過去的一切,我底心就像被刀割著痛,那不能熄滅的烈焰又猛烈地燃燒起來了。為了安慰這一顆寂寞年輕的心,我便開始把我從生活里得到的一點東西寫下來。每晚上一面聽著巴黎圣母院的鐘聲,我一面在練習簿上寫一點類似小說的東西。這樣,在三月里我寫成了《滅亡》底(的)前四章?!?/p>
1979年,巴金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巴黎。這是離別巴黎半個世紀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這片國土。故地重游,對于任何人都會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靜靜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長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雙眼井,廣州的鄉村……他說:“就這樣,我每天回到我親愛的祖國,心里很充實。離開祖國,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我是中國人。這個感覺,50年前也有過。我們常把祖國比作母親,祖國確實是母親。但是,過去這位母親貧病交加,朝不保夕,哪里管得了自己兒女的死活??墒?,今天不同了。出了國境,無論在什么地方,我總覺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關心地注視著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終擺脫不了祖國,祖國永遠在你身邊?!?/p>
在很多榮譽前,在許多外事場合,記者多次聽他說:“我生長在中國,我的一切都屬于中國人民?!?983年,巴金在獲得法國榮譽勛章時,對前來授勛的法國總統密特朗說:“謝謝總統閣下光臨上海,在我病中給我授勛。我認為,這并不是我個人有什么成就。這是總統閣下對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尊重,對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的尊重。這是法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的象征?!?/p>
巴金散文作品摘抄 篇7
四十七年后,巴金仍然對《家》印象深刻,這之中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
《家》是時代的產物,它以高覺慧為主要視角,揭橥了中國傳統家庭的固有弊病,由此批判了舊日中國所謂詩禮之家的專制大家長和順從教育對青少年的摧殘。舊式家庭以禮教為綱,強調絕對服從,由此將長輩和晚輩的關系扭曲為主人和奴隸的關系,面對高一級的長輩,晚輩唯有順從,并在這種關系下,個人不能脫離大家庭,除非父母去世,才能分家另立門戶,從而限制了個人經濟和人格的獨立。這就不難理解三十多歲的人在老太爺面前自打嘴巴的滑稽情況了。這種大家庭今天很少見了,但這樣的家庭觀念還根深蒂固,從現今強調小孩要“聽話”,到父母把持子女的婚姻最終決定權,我們都能看到傳統大家長的影子來。
令人諷刺的是,在當時軍閥混戰的時代里,且不提新的思想影響下的新青年會起來反對大家庭的任何形式的禁錮,這種家庭本身也就處在末路上,是將散未散、一有動靜就各尋出路的。這不是圣人的道德說教、大家長的威嚴和某些人的讓步能夠取笑的。
《家》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很重,這里一半是因為《家》的社會功用而非藝術性,一半是它在小說這個文體的成長上起到的推動作用。我對這方面的內容就不過多紹介了。
巴金提到,他的《家》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他自己的生活,而書中的大哥高覺新更是以他很敬愛的親人為原型的,且這個角色的確很有可稱道、可深挖之處。我甚至也想來動一動筆了。覺新是新舊交接之際的犧牲品,不同于祖父的老式紳士,甚至克字輩的留洋叔叔,他是新舊思想交鋒的最前線,一方面,新的思想和新的愛情召喚他昂揚,另一方面,舊的家庭和舊的生活卻狠狠地把他扯往深淵。而覺新只能擔荷生活的重擔,擔荷為人兄長、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于是他的新思想一天天黯淡下去,他的愛情也只好雪藏,他不敢去思考,也不敢去愛了。于是他只能拿出“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來緩和大家庭的矛盾,可是這樣他就不知不覺陷入了大家庭的泥沼,漸漸成為大家庭的一部分。而所謂的緩和關系,也不過是自己做出讓步,奉命結婚,奉命分家罷了,但是新的青年們,真正所要擺脫的就是覺新不能擺脫的長輩的威權!于是他只能被他想要維護的弟弟斥為懦夫,甚至成了無法挽救的人了。
“從前做過傀儡的人,如今又來使別人做傀儡了?!庇X新就這樣一點點的被大家庭吞噬,甚至在哀求弟弟聽話中,不自覺地淪為大家庭壓迫新一代的力量之一了。這樣,往日的新思想對他反而成了毒藥,正如文中所說的,“這般人是沒有一點希望了,是無可挽救了。給他們帶來新的思想,使他們睜開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不過是增加他們的痛苦罷了,這正像使死尸站起來看見自己的腐爛一樣。”于是他只能健忘起來,為了負長兄之責,卻把自己抹殺了。而他的被抹殺,更是為一個家庭殺死的。死去的覺新反而給這個家奉獻養料,則這樣的家便不成其為家,而是牢籠了。直到最后,瑞鈺死了,覺新找到了他的底線,也才覺察他死去的魂,于是他才立志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靈魂,才保護著覺慧離開這個家。
覺新是犧牲了,這是介于梅表姐和曹七巧之間的犧牲,他雖然失去了靈魂,到底肉體活著,雖然被毀了生活,到底未去奪取別人的生活!
其實說到懦弱,我原先以為覺民其實是懦弱的:他讀《新青年》,卻并不如弟弟積極去抗爭(抗議、辦報之類),而竟然一味沉迷愛情,仿佛不問世事,好像他的愛情能脫離這個大家庭的牢籠的掌管一樣。但他,一個溫和的人,為了自己的愛情竟第一個起來反抗的!這是我料想不到的,也是作者情節為數不多的高妙處。當然,我也認為前期甫登場的覺民和愛上琴的覺民之間的轉變太突兀了。這樣類似的突兀還表現在失去鳴鳳的覺慧突然出現的暗戀和陰暗一樣(當然,這樣對覺慧陰暗心理的表現也很偉大的,它讓覺慧的形象更真了,然而來得太遲,也太刻意)。可以說,作者在構建人物方面是有得有失的,他成功的構建出幾個核心的人物來,比如覺慧、覺新、覺民,甚至琴——被母愛束縛而又無甚大的奮斗目標的半新半舊的新式小姐,和陳劍云——寥寥數筆寫一個受舊階級差距而很自卑的無助青年,“為敷衍別人毫不遲疑地做他所不愿意做的事”,這是很成功的。但作者在敘述時既想延伸到別的角色,又怕遠離覺慧的視角,所以全文很割裂的出現了許多短的他人的描寫。而這些描寫有的是平庸甚至不必要的,這就讓作品的敘述手法顯得不夠純熟了。與敘述手法一樣有缺陷的是情節的構建,如行酒一段,表現大家庭之樂,是很冗長的,而寫施舍孩子錢雖短小,起到的作用是更大的。甚至還有不合適的情節,如覺慧的日記,記載了許多長長的對話,且日記文風和小說大致一樣,這卻絕對不合覺慧激烈的個性的,我也看不出這樣的日記體有何巧妙之功用,如果全部改作正文,絕對更好些。所以,這部小說的視角略顯游移,情節有些散漫,我這樣評判它恐怕是有理的。
《家》的主角覺慧大約是巴金以自己為原型的,也很成功地表現了一代激進新青年的形象。作者也很較為客觀地剖析了這個角色,除了勾畫覺慧極強的反叛欲,更指出他“對于新思想還未作深刻研究,對于社會情況也沒有精細觀察”,相比一些小說里將人物片面化和簡單化刻畫的粗制濫造,《家》的確是很有水平的。
覺慧是新開眼而看到觸目的丑惡,而起了一種對舊家庭的極端厭惡與痛恨的情緒。其實如覺新等亦是接受過新思想的,但他們早已不是學生,現實不為激濁揚清的浪漫預留空間,為了活下去他們只能呼吸有毒的空氣,自己麻醉地吸上幾口,也就死掉了大半靈魂,落入了窠臼。他們逐漸變得世故,所以覺慧其實是最孤單的,他是唯一的“人道主義者”(燒龍燈可見)。也只有他,才可能去擁抱一個下人。但覺慧的浪漫畢竟不切實際,他的對覺新的懦弱的斥責是并不是忽視了覺新的掙扎,而是對其掙扎的零容忍,他是看清了覺新的兩難,卻為其的為難感到不可思議?;蛟S這是對覺新的苛刻,但我認為更多時表達對自己欲掙脫而不得的悲憤。覺慧是沖動的,卻也是無力的,所以他對有能力的覺新的作揖主義很是厭惡。但或許覺新的約束和負擔要更超過他的一點力量,這又是覺慧的不成熟,也讓他更立體了。
我還看過,有人專門指出《家》中的各種性格的女性的塑造,如鳴鳳的一點軟弱忽然剛烈,琴的受母愛的束縛,瑞鈺和梅……這又是值得思考的。
- 更多精彩巴金散文作品摘抄內容,請訪問我們為您準備的專題:巴金散文作品摘抄